第一章 雪疯了似的下呀!(2)

    第一章 雪疯了似的下呀!(2) (第3/3页)

土豆,连苞米都接不上来年的。让土豆埋没的一颗心,看不到指望,上吊了。

    好像又有道理。

    今年秋后,镇上动员过白羊峪的乡亲搬迁,搬到山下去,搬到布谷镇。有人去看了,楼房离着镇上四五里地,孤零零一座楼,窗子还没封好,没有玻璃。眼见就要冬天了,咋住人?再说了,孤零零一座楼,跟哪儿也不挨着,明明是把白羊峪人当外人嘛!当时,余来锁领了镇上的任务,挨家挨户动员,没人去。走的早就走了,留下的也就这样了。去老德安家做工作,老德安不说话,只是一个劲儿摇头。故土难离,老德安想想自己个这把老骨头,搬到山下去,就在他乡立坟头了,还是死后埋在白羊峪的好。是这样吗?

    想想,更有道理。

    盐从哪儿咸,醋从哪儿酸。让老德安自杀的主要来由是啥?老伴儿死了多少年了,山歌也早就不唱了。老德安把对老伴儿的念想埋在了心底,过去的苦水里已经长出了花骨朵,念想也就淡了。渐渐地,老德安已经习惯了一个人的日子。儿子不孝,多年都没音信了,日子久了,老德安也就只当没有这么个儿子,也犯不上去抵命。那么,穷呢?老德安一年到头吃不到大米白面,起码有土豆吃,饿不死。他都吃了一辈子土豆了,早也该“顺口”了。再说了,在白羊峪常年吃土豆的也不光他一家,老了老了,还要因为土豆拼命?还有,白羊峪搬迁,范少山家和那些老住户大多没走,又不是光剩下他这孤老头子。人家又没强拆,又没逼得你喝“百草枯”,你老德安就这么想不开?

    到底啥来由呢?范少山琢磨不透。

    老德安姓范,和范德忠平辈,是本家,但早就出了五服。老德安老实本分,平常三杠子压不出一个屁来,见人光是点头。老德安家成分不好,富农。“文革”时生产队分派他淘茅房,他将村里的茅房淘得干干净净,将一桶桶大粪挑到梯田,撒进庄稼地,匀匀溜溜。那时白羊峪人多,出了一帮红卫兵。红卫兵脾气都不好,看着“地富反坏右”都不顺眼。有一回,范德安挑粪走在山路上,正巧有几个红卫兵经过,一阵风刮来,臭气扑向了红卫兵的鼻子,红卫兵急了,对着范德安一顿拳打脚踢,范德忠怕踢洒了粪汤,死死抱住粪桶。第二天,红卫兵押着他游街示众。范德忠脖子上挂了块牌子:“用臭气熏革命小将罪”。

    老德安怕了,对村里人都是点头哈腰。开放后,他摘掉“帽子”,还是老样子。范德忠对他说:“德安哥,如今不论成分了,你别老那样儿。你谁都不欠。”

    范德安稀罕少山。范德安家有棵枣树,秋天树上挂满枣子的时候,小伙伴们知道范德安一家人下地了,就翻过墙,爬上树摘枣子。那天,正巧挑粪的扁担开裂了,范德忠回家取新扁担,打开院门,看到范德安拿着一根扁担走了进来,小伙伴们连滚带爬下了树,四散而逃。范少山反应迟钝,还在猫着腰捡落在地上的枣子,抬头一看,范德安扛着扁担站在他的面前,范少山愣了愣,把枣子丢在地上,就要开溜。刚跑两步,范德安喝道:“站住!”少山站住了,两腿直打哆嗦,生怕扁担打过来。“过来,过来。”范德安口气温和多了。少山转过身,只见范德安抡起扁担朝着枣树的树杈打去,哗啦啦,枣子如雨点般掉了下来。范德安说:“捡吧,衣兜裤兜都装满。”

    范德安会唱山歌,范少山爱听,就跟着学。到了谈对象的年纪,唱山歌就成了范少山的“看家本领”。唱得迟春英心痒痒。迟春英说:“少山,你这一唱,俺心里乐开花了。”范少山趁机动手动脚:“花儿在哪儿?让俺看看。”就去解迟春英的衣扣儿。

    范少山离开白羊峪到北京闯荡之前,没少帮这个孤零零的老人。每回下山都帮他捎些个油啊米啊面的。少山也时不时地去串门儿,听范德安讲些过去的事儿。范德安跟别人不爱说话,在少山面前却是打开话匣子收不住,说到紧要处,唾沫星子乱飞。范德安说:“侄儿啊,白羊峪,就你懂俺啊!”

    说实在的,老德安的话,有时候少山也不太懂。絮絮叨叨的时候,他也就那么听着,听着听着就走神,想些个别的。对老德安来说,有人坐在他对面就好

    老德安的葬礼风风光光,全村人都来了,自发为老德安守灵。范少山把那碗鹿肉馅饺子供在灵堂。范少山就哭得收不住,嗓子都哑了。出殡的时候,范少山披麻戴孝,打了幡儿。范老井为侄子老德安送行,他端起猎枪,朝着天空扣动了扳机,砰砰砰……老德安院子里那棵枣树上的雪噗噗地往下落。村民组长余来锁是个“土秀才”,号称白羊峪著名诗人,他现场赋诗一首:

    你是谁?

    因为你

    老天爷的眼泪都冻成了雪

    纷纷扬扬落下

    都是悲啊!

    你是谁?

    因为你

    乡亲们的哭声传遍了燕山

    回回荡荡不去

    都是情啊!

    你是谁?

    你就是老德安

    一个白羊峪的厚道人!

    朗诵到最后,余来锁浑身颤抖,止不住抽泣。乡亲们都哭成了一片。

    老德安没有备下寿材。寿材用的范老井的。白羊峪一带,有个乡俗,老人到了一定年纪,寿材都是提前备好的。老德安穷,没钱备下这灵物儿。人又死得突然,咋办?总不能卷席筒下葬吧?这时候,范少山想到了爷爷的寿材。范老井的寿材十年前就备好了,每年老爷子都要上一遍漆的。每回上漆,他总要和寿材说说话的。说啥呢?“老伙计,让你等了这么多年,俺范老井臊得慌啊!再等等吧,总有一天俺会躺在你这窝窝里,咱俩一块到土里享福去。”范老井可怜老德安,也老泪纵横的,但就是不乐意动自己个的寿材。范少山知道,在爷爷眼里那可是自己个的亲兄热弟啊!舍不得!为说服爷爷,范少山拍下胸脯,说开春请布谷镇的徐木匠,给他打一口更好的寿材。知道徐木匠的手艺精,能雕龙描凤的,爷爷这才松了口。范老井献出自己个的寿材,轰动了白羊峪。人们都夸老爷子有胸怀。范老井说:“这是范少山孙子的主意,要夸夸他。”

    老德安死后三天,范少山端着供品去圆坟。点燃烧纸,范少山静静地看着火苗,看着老德安坟头的新土,心里突然蹦出两个字:希望!

    对!比贫穷更可怕的是看不到希望!因为看不到自己个活着的指望在哪儿,因为看不到白羊峪的希望在哪儿,老德安上吊自杀了!对他来说,死才是指望,死了,才是真的享福了。

    一个人活得没指望,一个村活得没希望,那就是生不如死!

    乡亲们的指望在哪儿?白羊峪的希望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