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 地方角力

    371 地方角力 (第2/3页)

三国、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工业,完善这些地区的交通,巩固其作为苏联精华地区的地位,因此获得了波罗的海三国和多个俄罗斯地方主要领导的支持。

    而曼图洛夫则认为苏联的地方差异太大,经济过于依赖西部地区,而中亚和西伯利亚却没有得到足够的发展,导致那些地区经济民生较为落后,因此他认为应该优先建设较为落后的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提高西伯利亚和中亚的工农业水平,改善这些地区的交通条件、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让该地区的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摆脱地方发展落后所造成的不便。

    同时,他也主张加大对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天然资源的勘探和开发,以增加苏联全国的原材料供应,并且在原材料供应点附近设立一些原材料加工设施,以减省原材料加工行业的运输成本,同时也能提升原材料供应地的工业水平,为当地人创造就业。

    曼图洛夫的建议得到中亚五国、西伯利亚等地大部分地方领导的认同,多位西伯利亚的州委书记、中亚五国的加盟共和国书记陆续表态支持曼图洛夫所主张的“建设大后方”理念(即加强发展乌拉尔山以东的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

    而一开始就支持曼图洛夫的西部地方领导(包括乌克兰党委书记契尔年科、白俄罗斯党委第一书记古萨罗夫、莫斯科市委兼州委书记卡蒂娅)也在尽力说服同僚支持西伯利亚派的立场。

    在中央书记处书记波诺马连科(曾当过7年的白俄罗斯党委书记)和白俄罗斯党委第一书记古萨罗夫的努力下,大半个白俄罗斯党委的人都因为意识形态相同或者受共和国第一书记“影响(威逼利诱)”的缘故,站在了曼图洛夫那边。

    意识形态与曼图洛夫、波诺马连科等人相近的白俄罗斯党委第二书记伊格纳季耶夫更成为曼图洛夫的铁杆盟友,成为了“西伯利亚派”的一份子。

    至于在乌克兰那边,因为契尔年科在那里根基太浅(乌克兰不少领导还是赫鲁晓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