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89章 视频标准之争
第0289章 视频标准之争 (第3/3页)
深蒂固的地位,连1990年代风靡一时的VCD也无法撼动,直到DVD时代才开始松动,然后进入高清视频时代。
从录像机、VCD、DVD到蓝光,不管何种产品,都有逻辑上的三要素,即播放器、内容载体、存储格式,综合起来说,也就是所谓的视频标准了。
播放器——不管实际的家电还是计算机当中的软件,内容载体——不管是录像带、光盘还是硬盘文件,使用者都能有个明确的观感。
相较而言,确定内容如何存储的格式协议,就明显属于路人的角色了。
而各家厂商在视频标准的争夺上,向来都是刀光剑影,成者王侯败者寇都不足以形容这种惨烈,完全是赢者通吃,失败一方则是血本无归。
继DVD波澜不惊地一统天下之后,高清时代则是Blu-ray Disc——蓝光和High Definition DVD——HD DVD两大阵营血拼。
蓝光一方为索尼、松下电器等企业组成的Blu-ray Disc Association——蓝光光碟联盟;HD DVD一方为东芝、NEC、三洋电机等企业组成的HD DVD Promotion Group——HD DVD推广协会。
两者在技术方面有很多类似之处,差异明显的地方在于,蓝光光碟单面单层容量为25GB,单面双层容量为50GB;而HD DVD单面单层容量为15GB,单面双层容量为30GB。
所以,两个标准究竟谁能胜出,主要是看哪一方的支持者给力。
蓝光阵营的索尼,直接有自己的游戏机PlayStation 3、好莱坞的哥伦比亚助阵。
HD DVD阵营得到了微软家用游戏主机Xbox 360的支持,好莱坞的环球也加入进来。
当然了,也不乏两面下注的,如HP、派拉蒙等等。
这场每时每刻都在烧钱的标准大战,从2002年开始,直到2008年,才以东芝公司宣布决定终止HD DVD播放器、录制器的开发,停止生产PC/游戏用HD DVD光碟机,并结束其HD DVD业务而告终。
别看两个以日本公司为主角的标准阵营,斗得你死我活、精彩纷呈,但讽刺之处在于,真正决定他们命运的,并非完全是靠自己,而是美国的公司,比如好莱坞,甚至还有看起来不相关的零售业巨头沃尔玛。
同时,据说青睐于蓝光大容量存储能力的色_情电影工业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只不过这个因素,像其带动宽带互联网需求发展一样,无法摆到明面上来大肆讨论罢了。
彻底赢得高清视频标准之争的索尼,在往前倒二十多年的1980年代,却在录像机标准之争上栽了跟头,这里面未尝没有痛定思痛。
而唐焕这次到日本,自然知道去选择哪个标准才会稳赚不赔。
从技术角度来讲,播放器、内容载体、存储格式三者当中,播放器操作内容载体,而内容载体服务于存储格式。
因此,录像机大体上跟着录像带的历史而进步,而各自为战的存储格式纷争则由来已久。
录像带系统的发展,动力来源于更早时期电视机在美国的普及。
由于美国东部和西部时区不同,因此美国电视行业需要寻找一种设备,记录下东海岸的电视节目,等到西部也到了节目播出的时间再播放。
以此为契机,RCA、BCE和Ampex等多家公司,都参与了开发工作。
成立于1944年的美国存储设备制造商Ampex,算得上是这一行业的重要先驱之一,美国第一款实用的录音磁带和录像磁带,就出自它的手笔。
在制作了多台实验性的设备后,Ampex于1956年推出了第一款取得市场成功的磁带录像机。
该产品使用了两英寸即5.1厘米的磁带,被称为2‘ Quadruplex 格式,“Quad”的前缀,来源于其所使用的4个磁头,这种记录方式也被称为Transverse Recording——横向记录。
它录制NTSC格式时,转速为每分钟14400,PAL格式时对应的转速则为15000。一盘标准影带的长度为4800英尺,可录制1个小时的电视节目。
2‘ Quadruplex录像机虽然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种进入实用的电视录像机,但由于高达50000美元的价位,只有电视网以及最大的私人电视台,才能买得起它。
1959年,日本公司进入了这个领域,东芝研发出来一种不同于Quadruplex,新的磁带记录方法 Helical Scan——螺旋扫描 ,可实现于Reel-to-Reel——卷对卷的磁带,这种形式基本上就是现在所流行的,世人所熟知的双磁头磁带结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