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治胡之论

    第七十五章 治胡之论 (第2/3页)

  张胤很快就见到了赵该。当晚,刘虞摆酒招待张胤,作陪的正是别驾赵该、治中刘恺、辽西郡从事程绪。治中即治中从事,主刺史部众曹文书,位仅次于别驾。刘恺是刘虞同乡,字孟康,四旬年纪,为人方正仔细。辽西郡从事是刺史佐属之一,刺史刺察一州郡国官吏,事务繁多,故此每郡国设一从事,负责纠劾本郡国长官,幽州有多少郡国,刘虞麾下就会有多少郡国从事。程绪字德继,是程普族兄,亦是个能文能武的人。

    张胤心里清楚,很显然刘虞对自己还是比较看重。别驾赵该、治中刘恺、辽西郡从事程绪。此三者正是幽州刺史部与张胤关系最密切的三位官吏。此三人加上刘虞自己宴请张胤算是给足了他面子。张胤借此机会将自己“大棒加肉,驯狼为狗”的治理胡人的理念说了出来,其实归结起来就是“恩威并用”四字。刘虞、赵该、刘恺、程绪四人皆若有所思。

    鲜卑、乌桓、匈奴、羌、休屠各、夫余等等北方游牧民族,历来是大汉北方边疆的不安定因素。不说已经渐趋没落的匈奴人,只说凉州羌人时忠时反,幽州鲜卑、乌桓亦是如此,是胡人本性不忠吗?当然不是。胡人的生存环境恶劣,世代逐水草而居,部民又以肉食为主,夏天无法储存肉食,牲畜必须是现宰现吃,冬天寒风和暴雪多会演变成恐怖的白灾,牲畜冻死也就意味着部民过不了冬,部落也就有灭亡的危险。因此,要生存,就必须拿起刀箭,抢劫其他部族,弱肉强食的大自然法则在胡人的家园体现的淋漓尽致。部落之间的战争不足以维持生活时,抢劫中原就成为必然。而且,最重要的是,胡人的这种生活方式就是战争方式,在冷兵器时代,马上民族天然对农耕民族有着武力上的优势,一个只知牧马放羊的牧民在少年时代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骑手、箭手,抢劫才是他们最擅长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汉武帝式的逐灭胡人,还是刘邦式的和亲政策,都并非是最好的解决胡人问题的方法。张胤知晓未来,知道眼前的刘虞和辽东的公孙瓒又会在不久的将来走向两个极端,一个主张怀柔,以致幽州财政危机;一个主张杀戮,致使部分亲汉的乌桓、鲜卑等胡人分崩离析而去。这样的结果都不是张胤愿意看到的,因为无论哪一种最终受苦的都是幽州的汉人百姓。历史上,内有黄巾之乱、群雄争霸,外有胡人侵扰劫掠,幽州、凉州、并州等地汉人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死伤无数,若非如此,最终也许不会出现汉人心中最痛的记忆——五胡乱华。

    现今大汉对胡人的政策既不统一,也不稳定,幽、并、凉等州各自为政,甚至是各郡太守各自为政。如此,实难有好的效果。别的地方张胤管不着,但是这幽州,他可不希望刘虞走历史上的老路,误己误民。

    “总而言之,我以为,一味强横或一味怀柔都并非治胡良策,一手大棒一手肉,恩威并行,归化胡人使之为我所用才是根本。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怎样把握这其中的度。”张胤说完看着刘虞、刘恺等人。历史总是有很多迷雾,让人看不清真相,史书上记载的也并非都是事实。张胤不清楚刘虞是否会像史书记载的那样“懦弱”,更不确定刘虞是否会听自己的建议,但是他必须要说这番话,听不听在刘虞,他言尽于此也就心安了。

    ******

    自蓟回到黍谷山后,张胤又进城拜见了太守刘衷,也见到了郡司马李乾。

    黍谷山在渔阳这一亩三分地上,父母官自然不能怠慢。张胤每次回来,总要抽出空去拜访刘衷。刘衷在渔阳为官数年,政绩不好不坏,宏大体而已,不过在张胤看来已经胜过不少贪腐胥吏了。

    李乾与张胤也算是秉性相投,数年来倒也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