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碣石港

    第七十一章 碣石港 (第3/3页)

    蒲良道:“长史此法极好,吾回去便照此实施。”

    张胤正想和蒲良再说说双液淬火,恰巧澹台治来找张胤商议造船之事。张胤道:“修德,请坐。”

    澹台治向二人施礼,道:“子淳也在。吾听闻长史想重修碣石港,可已有腹案?”

    张胤道:“此事自然要辛苦修德。”

    澹台治也知道这是自己的活,今天他此来就是这个意思:“我想明日即前往碣石港勘察地形,早些做好规划,也好早些造船下海。”

    张胤道:“也好,明日我和你一起去。子淳也要去矿上。”

    碣石港位于渤海湾北岸中段,临渝城之南,春秋战国时期,已成为北方著名的良港,燕国的通海门户。战国后期,随着燕国的国势强盛,疆域扩大,碣石港在北方的地位更加突出。入汉以来,碣石港一直是幽州西部、冀州、青州、徐州与幽州东部连接的沿海通路,自碣石港跨海亦可很容易到达三韩、倭国等地。武帝元封年间用兵三韩时,碣石港也是重要的用兵和转输军资的港口。

    碣石港不仅对海外出口马匹、裘皮,还转运齐鲁之地盛产的漆、布、帛等物,每天舟车贾贩,往来出入,络绎不绝。

    碣石港码头全部为条石加砖夯土结构,岸壁由长六尺,宽两尺半,高两尺的条石砌筑,每两块条石连接处全部用铁榫固定。这种建筑结构坚固耐用,可以抵御海水的浸泡与海浪的不断冲击。碣石港码头水深约在两三丈间,可轻松停泊千石海船,即使是更大的海船亦不用担心搁浅,只是若按张胤的宏伟蓝图,容量还不够。张胤计划花费数年时间研究、试验,最终制造出载重五千石,甚至更大的海船。

    大汉现在的造船能力已经非常发达,可根据不同的用途和需要制造客船、货船、战船等各种类型的船。内陆江河之中所行之船多是载重两三百石的平底船,当然也有载重千石的帆桨共用楼船,只是比较少见。沿海地区近海航行商船载重一般在四五百石到千石之间。这个时代还从未出现过载重五千石的巨大船舶,在张胤看来,要实现远海航行的目的,必须有更为巨大而安全的海船作为保障。

    对于张胤这种想法,澹台治也很支持,并自信若有足够的时间定能造出载重五千石的大海船。不过张胤相信凭借自己所知晓的后世的造船知识,定然能大大加快这个进程。

    澹台治的确是航海大才,穷一月之功,走遍碣石港各个角落,勘遍地理、水文,结合张胤的构想,制定完成了一个极为宏伟的碣石港扩建规划。

    在澹台治规划碣石港建设的同时,张胤组织辽西上下全力收割冬麦,以便为不久之后即将开工的港口工地提供足够的人力。

    辽西屯田区有军屯、奴屯二十六万亩,民屯五万余亩,其中绝大部分种植的都是宿麦。这么大规模的麦子几乎是同时成熟,收割、脱粒、筛选、碾粉、运输……一套过程下来,即使有数万人也得起早贪黑忙一个多月,而且这段时间还需要老天爷保佑,不要下雨。

    时下,收割小麦是用镰刀,脱粒全靠手搓和连枷拍打,筛选饱实的麦粒多靠抛扬风吹,碾粉时靠石磨,运输时要靠牛马拉和人力背扛,在见过后世大规模农业机械收割的张胤眼中,效率实在是太过低下。也只有一种原始风扇车①筛选饱瘪麦粒时的效率还说得过去。

    张胤在麦田、打麦场转过一遭后,回到房中,绞尽脑汁复原了小时候在农村见过的木制脱粒机,改进了风扇车,使匠人按图制作。这两样东西的动力皆来自人,或手摇、或脚踩,虽然相对简陋但是仍然大幅提高了麦收的速度。张胤又制作了后世农村最为常见的手推独轮车,当然轮子是木制的,没有后世的橡胶胎,有了这东西,在牛马不足的时候,靠人推也省力不少。为此,辽西百姓赞张胤“鲁班在世”,不愧“悯农郎君”之名,爱戴之心溢于言表。

    这一季麦,共收粮七十余万石,高出了张胤原先的预期。阳乐、柳城共建起数个大粮仓以作储粮。

    收麦之后,张胤下令禁止燃烧麦秸秆,命王意、李蛮带人将麦秸秆用铡刀铡碎,混以牲畜粪水沤肥,这种做法张胤先前在黍谷山庄就使用过。使秸秆沤肥肥田要比当柴火烧掉更有价值多了。

    紧接着就是平整土地,补种生长期短、秋时能成熟的作物。

    ………………………………

    注①:也叫飏车、扬谷机,一种发明于汉朝,通过手摇产生风力将麦谷等作物中的糠皮、杂物筛选出去,实现谷物与谷壳分离的传统农业机械。类似的半机械化农具,还有打谷机等,笔者少时在农村老家见过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