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些事(二)

    唐代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些事(二) (第2/3页)

的“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苏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再比如皮日休的“朝食有麦饘,晨起有布衣”,其中的饘,也是粥。

    彼时粥的做法之多样,比起当代也不遑多让,在唐朝的医学著作《食医心鉴》里,专门有一部分就是讲粥的,其中提到各种做法,原材料从米到白粱米、粟米、薏仁米、大麦、小麦、粳米,辅料从蔬菜到肉到水果到干果,堪称包罗万象。

    胡麻粥(芝麻粥),当时很喜欢在饭里加芝麻,诸如王维的“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粥里也少不了啦,于是就有了胡麻粥。

    寒食麦粥,寒食节的时候,据《唐六典》,公务员们的食谱里有寒食麦粥。至于民间,寒食节的时候多吃冷粥。

    杏仁饧粥,冷粥味道不大好,所以吃杏仁饧粥就很普遍。做法是“寒食三曰,作醴酪,又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仁煮作粥。按玉烛宝典,今人悉为大麦粥,研杏仁为酪,别以饧沃之”,简单说就是大麦粥加上磨碎的杏仁,加上饧(麦芽糖)。

    除了面片汤和粥,早餐还有其他的选择,比如:蒸饼、胡饼、煎饼等。

    简单说就是一切上笼蒸出来的面食,都可以叫蒸饼。(其中当然包括了馒头,但不限于馒头,还有一些类似包子的),有直接蒸的、有加油蒸的,还有放入干果、馅料蒸的。

    胡饼唐代人也喜欢,白居易有诗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讲的就是白大诗人山寨了京城里一家著名胡饼店,然后做出来送个友人的故事。

    胡饼的做法大约是白面饼胚,抹油撒芝麻,放炉子里烤熟——考虑到这玩意来自西域,做法跟馕也如出一辙,我觉得就是馕了。跟烧饼什么的,也是同源。

    感觉胡饼应该和今天的囊差不多。

    唐代肉食首推羊肉,这时羊肉的做法还不太丰富。

    生羊脍,这道菜是从隋朝传下来的,简单来说就是生羊肉切碎拌调料,味道什么的自己去想象吧。

    黄耆羊肉,算是道药膳,就是黄芪和羊肉煮汤。

    还有一道算作唐代名菜中的名菜……“浑羊殁忽”,做法也很奇葩,《太平广记》是这么说的:“取鹅,燖去毛,及去五脏,酿以肉及糯米饭,五味调和。先取羊一口,亦燖剥,去肠胃。置鹅于羊中,缝合炙之。羊肉若熟,便堪去却羊。取鹅浑食之”。

    简单说,就是把羊和鹅杀了之后去内脏褪毛,然后在鹅的肚子里放上调好料的糯米饭和肉,把鹅放到羊的肚子里,然后烤羊,等羊肉烤好了,去吃鹅,味道和后世根本没法比,不过居然后世还有地方在做,但做法有了变化。

    牛肉名义上禁止屠宰食用的,主要是保护农业耕种,但自古以来天朝人民就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能力,不允许我杀牛,但是牛意外死了,我就可以吃了吧?所以牛肉也有机会吃到。

    还有一道名菜“鹅鸭炙”,据说是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的最爱,但是非常残忍,把鹅鸭放到金属笼子里,生炭火烤,再放上调好的调料汁,鹅鸭一热就开始浇调料汁,直到鹅鸭被烤死,味道也进去了,肉也刚好熟了。

    猪肉属于脏肉、贱肉,底层百姓才会食用,到了宋朝吃货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之后,猪肉才算是逐渐被人接受。

    唐代吃鱼的方法叫做“鱼鲙”,就是生鱼片。没错!日本的生鱼片是从唐朝传过去的,只是今天又从日本传了回来。

    生鱼片这东西,从古到今都差不多,取新鲜的鱼,或切成片、或切成丝,蘸调料吃,这可是当时的顶级菜肴了,因为切鱼片对刀功的要求很高。

    杜甫有首《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详细记载了吃的过程:“姜侯设脍当严冬,昨日今日皆天风。河东未渔不宜得,凿冰恐侵河伯宫。饔人受鱼鲛人手,洗鱼磨刀鱼眼红。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嘴春葱。偏劝腹腴愧年少,软炊香饭缘老翁。落砧何曾白纸湿,放箸未觉金盘空”。

    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