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风雨飘摇势动荡 巧逢良机遇启蒙

    第三回 风雨飘摇势动荡 巧逢良机遇启蒙 (第2/3页)

史上第一个傀儡政权,开始了英、法侵略者在广州历时四年的军事统治。风雨飘摇,时势动荡,国家内忧外患,国人惶惶不可终日。

    张肇燮有过卖草编的经历后,他想,草编没有实用价值,而且极易模仿和制作,如果自己可以制作一种实用性强,又不易被模仿的商品,或许可以开辟一片市场。善于编织的张肇燮想到藤箱,这种用藤蔑、藤条和竹片编织而成的箱具,轻便耐用,防虫防蛀,是藏纳的佳品。但藤料的价格却十分昂贵,张肇燮花费两个月的工钱才勉强买够一个藤箱所需的材料。白天工作,晚上编织,由于材料昂贵,张肇燮每一条藤料也详尽设计,绝不浪费。他又边编边思考,优化制作的工序和如何规模化编造。

    山雨欲来风满楼,米行老板黄昶感叹国事忧患,毅然决定结束国内的生意,举家移迁到马来西亚的吉隆坡。马来西亚是英属殖民地,有大量华人侨居,黄昶的表亲植根已久,一直希望黄昶可同往共商发展。动荡飘摇的局势,对商业活动的打击可谓立竿见影。黄昶想保存家族的基业,所以变卖家档举家迁移。临行前,黄昶叫来张肇燮详谈,问:“国家之变故,遂将何为?”张肇燮说:“人倚家,家倚国,国在家在,国破家亡,我等虽如浮萍,但仍知有江河可依,老板此举实非不得意而为之!”黄昶希望张肇燮可以跟自己一起到吉隆坡,他说:“你见识过人,见解独到,何不与我一起远赴他乡,以你才能定能创一番伟业!”张肇燮虽然感激黄昶对自己的赏识,但他并不认同黄昶的做法。张肇燮认为,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现国难当头,有能力的人更应有所担当,而不是弃之而去!他说:“老板举家迁移,必定事事费心,再带上肇燮实在不便,肇燮本是浮萍,老板不必牵挂!”黄昶也不勉强,他认识一个叫范奥云的洋人。范奥云是荷兰人,也是个传教士,三十来岁,金发蓝眼。他在城边建了所小教堂。为了宣道传教,吸引信徒,教堂经常赠米,由于范奥云向黄昶购米,所以两人认识。范奥云想找个中国人当帮工,可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他还想黄昶帮忙介绍。既然张肇燮无意跟随自己,不如让他跟范奥云当个帮工,一来也算有个去处,二来洋人得势,说不定日后会有助于张肇燮的发展。黄昶把想法说出,张肇燮想,洋人远渡而来,不仅可以通商贸易,肆意索求,还能攻城略夺,威慑朝廷,凭的不仅是船坚炮利,如果可以学习洋人的思想和知识,取其长补己短,必定大有获益。于是,张肇燮爽快答应。

    黄昶带张肇燮来到教堂。范奥云出门相迎,看到张肇燮大气内敛,俊朗刚健,甚是喜欢,当即将其留下。范奥云出生于荷兰,又先后在英国和法国居住,几年前跟随法国商旅到中国传教。刚开始,二人言语不通,范奥云就向张肇燮学习中国语言,同时又教其英语、法语和荷兰语。范奥云最喜欢说及欧洲历史,尤其是大航海时代、发现新大陆、工业革命和殖民主义,当然还有耶稣!在范奥云口中,张肇燮知道很多欧洲的历史、文化和新科技,获益良多。张肇燮想,如果这些事情皆发生在中国,那将会是何番境像!

    一天,范奥云看到张肇燮在编织藤箱,他十分感兴趣。没想到张肇燮还有这种手艺,范奥云说这种藤箱在欧洲很受欢迎!张肇燮想,教堂平日开支全靠商旅捐赠,范奥云又不善管理,经常入不敷支。如果在教区内建设工场,将藤箱规模生产,一方面可以让更多的人自力更生,一方面又可以增加教堂的收入,而且还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一举多得!张肇燮将想法说出,范奥云当然赞成。可是,范奥云对经商一窍不通,而且也没有足够的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