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推感言暨部分人物资料

    封推感言暨部分人物资料 (第2/3页)

这些情况在大学士杨一清给他写的墓表中,都没有反映。

    嘉靖元年(1522),萧敬屡受廷臣弹劾,请求告老退休。世宗准了他的请求,并念他过去的功劳,除年俸外,每月再加米十石;每年拨人夫十人给他役使;逢年过节都像过去一样赐给时令食品。这样的待遇,比退休的内阁大学士还要好,也是以前的宦官从未得到的。

    嘉靖七年(1528),萧敬在宫外私宅病逝。世宗命司礼太监赖义负责丧事的礼仪,御马监太监韩锡等综合办理有关丧葬的事。谕祭三坛,赐新钞三万缗。敕命要切实办好棺木、造墓、建享堂等事。皇太后赐给白金一百两,文绮四表里。大学士翟銮为他撰墓志铭,杨一清为他写墓表。

    萧敬悟性很好,小时读书就能明道理,后来更利用宫中藏书丰富的有利条件,博览典籍,故学识丰富。他写的诗品格清高飘逸,没有华丽的语句。他的书法开始时是临摹欧帖,后来转为沈体,尤其爱好草书。他历侍六个皇帝,仕途也有起伏曲折,但亦四次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四次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前后长达五十年。他名下的宦官有百人之多。他对待士人温和恭敬,杨一清在内阁时,屡次因为公事有接触,有时杨一清反驳武宗的意见,语中对萧敬亦不是那么客气,但萧敬并不介意。萧敬虽然也干了些违规的事,但还不至揽权谋利,拉帮结派。他不满其他权宦的敛财,虽然在皇帝身边几十年,但第宅始终还是原来那一间,没有为自己添置什么产业。退休后更是甘于林下之乐,杜门不出,绝口不谈时事,只和相知的来客赋诗、鼓琴、下棋。垂危时,告诫他的侄子、侄孙说:“做臣子的人,最重要的是不要欺骗。”其他什么话也没有说。像他这样不敛财,不滥用权力的宦官,在明中叶后是比较难得的。

    萧敬的侄孙萧是锦衣卫指挥使,从孙萧韶、萧歆都是进士,还有几个任锦衣卫[37]。

    李荣,字茂春,祖籍西女三原(今陕西省三原县)人,他生于宣德五年(1430)四月二十五日,景泰年间进宫,在乾清宫当太监,侍候代宗。成化十四年(1478),李荣任司礼监掌印太监,宪宗赐其玉带、蟒衣,许禁地骑马,其地位可见一斑。弘治十年(1497),他曾主持德清公主与驸马都尉林岳的婚礼。当时,凡国家大政,均有李荣参与,足见弘治皇帝对李荣何等器重,亦可见李荣之权势。正德皇帝即位之时,李荣已经77岁高龄,请求退休,正德皇帝是李荣从小带大的,一天也离不开他,不同意退休。李荣和正德皇帝是这种关系,刘瑾岂不也惧他三分?当然,李荣也不是傻子,“妖书案”还没查清,就主动“休假”了。

    正德七年(1512)九月十日,83岁的李荣与世长辞,正德皇帝命太监丘聚、莫英、柴历、田智治其丧。同年十月十二日,葬于“顺天府宛平县香山乡之原”。李荣生前,在这里自营生圹,并预建祠堂(墓地的享殿),孝宗赐额“旌义祠”,并派人守护。

    陈宽,生于明正统七年(1442年)尤溪县安福里(今洋中镇)天堂村,明景泰年间被掳掠进宫,明成化年间升为都御史,又于弘治年初为东厂中官(宦官)。弘治后期至正德年初,陈宽为内廷司礼监太监,司礼监是24衙门之首,有“内相”之称,掌批红,传宣谕旨,兼领东厂、南京守备和内书堂,人称“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据明《宣召录·刘大夏》和《治世余闻》(明陈洪谟著)记载,弘治十四年,兵部尚书、一代名臣马文升会同太监陈宽至京畿各营检视,时任京营总兵官,是英国公张懋,即张玉之后。据载,绝大多数将官虽可持弓,但不能发矢,甚至连弓都不能持而堕地,至于兵法,竟是集体一问三不知,俱不能答。京畿各营负责守卫京城,应是国家精锐,军官竟集体无能至此,身为总兵官的张懋难辞其咎。但整个弘治一朝,张懋始终受到重用和礼遇。陈宽检阅后,上疏皇帝整顿军队,孝宗皇帝同意了其意见,立即整饬军队,确保了国家的安定。

    弘治十八年五月,孝宗崩,皇太子即位,是为明武宗。明武宗朱厚照是史上少有的荒唐皇帝,他建豹房、自封大将军,完全不理会儒家对皇帝的礼法约束。是年,武宗宠信他当太子时早夕侍奉他的刘瑾以及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等八人,人们谓之“八虎”。他们整日诱导武宗游戏取乐,不理朝政。顾命大臣刘健上疏劝谏,武宗不纳。给事中陶谐、御史赵佑等,参本论劾“八虎”罪恶,武宗遂将奏章下内阁议论。刘健等持之甚力,户部尚书韩文和文恪公合九卿诸大臣又上疏声讨“八虎”罪恶,指明其严重后果。武宗看了“警泣不食”,一日三次派司礼太监陈宽、李荣、王岳等至内阁商讨处理办法。

    正德元年(1506年)十月,刘健、李东阳和谢迁等大学士在内阁和当时的司礼监太监陈宽、李荣、王岳商量要里外呼应逼武宗除去刘瑾等人。值此关键时刻,吏部尚书焦芳将情况密报刘瑾。刘瑾大惊,带马永成等连夜去见武宗,跪哭不起,以头撞地,武宗心动。刘瑾乘机告司礼太监王岳的黑状,说:“害奴等者王岳。岳结阁臣欲制上出入,故先去所忌耳。且鹰犬何损万几!”武宗听后大怒,立即下令刘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