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朱德:护国烽烟诗酒情

    第23章 朱德:护国烽烟诗酒情 (第2/3页)

。厂房顶上炊烟袅袅,空气中酒香弥漫。

    罗小吟道:“这就是温先生的酒厂了。”

    朱德随两人走进酒厂大门,却见一石碑上书刚劲有力的“龙泉井”三个字,井中清泉汩汩而出。

    温筱泉道:“朱团长可别小看了这井,古人说‘美酒必有佳泉’,水贵为酒之血,水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出酒率的高低和酒的风味。这龙泉井水一年四季泉水清清,满井盈盈,厂里的酿酒用水正来自此井。”

    朱德掬了一捧井水含在嘴里,果然清凉甘甜。

    从龙泉井旁边进入烤酒作坊,但见几百口大大小小、形状不一的窖池遍布地面,上封黄泥,正在发酵。窖池一角两口硕大的酒甑正冒着热腾腾的蒸汽,从酒甑中伸出一根管子,有清冽的酒流出。

    温筱泉道:“这些酒窖是几百年来陆续建成,不同时期窖的形状大小也不一样,最早的窖池建于明朝,现在已是三百多年历史。”

    朱德赞道:“这窖池保留几百年,那得多少代人的心血,不容易啊!”

    三人走出窖池,向龙泉洞走去。

    这纯阳洞是凤凰山中的一天然溶洞,人走到门口顿感凉风扑面,进入洞中,却见无数硕大的酒坛整齐排列,如列队的士兵气势恢宏。

    温筱泉道:“朱团长有所不知,刚烤出的酒辛、辣、嫩、涩,口感并不好,需得在这洞中存放三年以上,让酒自然醇化老熟,酒中微生物自然降解,那酒也变得醇香。”

    朱德笑道:“原来古人说‘酒是陈的香’是有道理的,参观温先生酒厂,着实让我大开眼界,这看似简单的酒中藏着大学问,不比带兵打仗简单啊!”

    参观完酒厂,三人往不远处的温家公馆走去。

    闲谈中朱德才知晓,眼前这位天庭饱满、双目有神的商人确非等闲之辈——

    温筱泉,字翰桢,自幼天资聪颖,16岁入褐山学院读书,长得魁岸俊逸,

    风流倜傥。30岁那年他考中举人,曾先后任泸州经纬学堂、川南师范学堂监督和云南迤西同知,任职期间他勤俭奉公、济困扶危,深得百姓爱戴。泸州同盟会举义后,温筱泉任川南军政府副都督,因工作出色,孙中山先生特授予嘉勉勋章一枚。1912年,43岁的温筱泉毅然加入同盟会,创泸州女学会女子师范学校任董事长并以此作为同盟会活动基地。当年12月,北京成立国会,温筱泉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后,常常与实业家张謇、黄炎培等讨论“实业救国”。袁世凯解散国会后,温筱泉辞去川南军政府副都督之职,回乡继承祖业,矢志发展泸州老窖大曲,经营温永盛酒坊,改“豫记”为“筱记”。

    从温筱泉执掌酒坊开始,“筱记温永盛”一改过去坐等客来的局面,“三百年老窖大曲”不再藏身于深深酒巷,而是紧随温筱泉的脚步,频频出现在当地社会贤达的酒宴上,并借助社会名流的口碑传播而声誉日隆。

    三

    1915年,为纪念巴拿马运河开通,美国准备在旧金山举办“太平洋——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消息传到北京,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的泸州人张熙午想到了温永盛酒坊生产的“三百年老窖大曲”,便立即电告温筱泉促其参加展会。

    得到消息后,温筱泉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积极筹备参展事宜,最终决定由弟弟温幼泉亲自护送至京城,并报四川省劝业厅转陈实业部备案。1916年4月,从成都传来激动人心的消息:“温永盛老窖大曲”以“醇香浓郁、清冽甘爽、饮后尤香、回味悠长”的特色获得了巴拿马金奖。一时间,泸州城全城轰动。

    朱德听得入了神,顺着温筱泉手指的方向,才发现温公馆正堂壁上悬挂着的正是巴拿马金奖的奖牌和获奖证书。

    感慨于温筱泉传奇般的经历,朱德忍不住道:“翰桢先生如此了得,让朱某好生敬佩,没想到我进驻泸州,见识了先生,也见证了三百年老窖大曲的辉煌!”

    宾主谈笑间,隔壁的房间已摆上一桌丰盛的饭菜,桌上一土陶罐十分抢眼。

    温筱泉起身招呼:“我们不能光坐而论道,现在就请朱团长品尝我永盛烧坊的酒吧!”

    宾主入坐,温筱泉启开陶罐:“这酒已有些年头,平时也舍不得喝。今天朱团长来,算是派上用场了!”

    封口启开,一阵浓烈的窖香从罐中升起,缠绕在空气中,呼吸之间已然十分受用。

    温筱泉用筷子沾了一滴滴在朱德手背上,朱德以手指拭之,顿感酒滴如珠玉般温润,又恰似丝绸般粘滑。

    温筱泉道:“烈性的原酒,只适合品,若喝,则需勾调。”说完为朱德和罗小吟斟了一小杯。朱德慢慢咂巴,酒分子弥漫在舌头上,调动味蕾,冲击味觉,美妙得饮一次则叫人终生难忘。品完原酒,温筱泉让人换上勾调好的美酒,继续宴席。

    席间把酒叙旧,相谈甚欢,朱德也把自己赴云南讲武堂到护国战争的经历一一道来。大家发表了些对时政的看法,可谓英雄所见略同,酒逢知己千杯少,直到太阳西斜,酒醉饭饱然意犹未尽。

    走出屋来,却见门前已准备两坛酒,红布扎顶,坛身贴着的红纸上书一“温”字。

    温筱泉道:“别无他物相赠朱团长,唯酒而已。这酒也是三百年老窖池酿就,温某亲自勾调,愿日后品之能合团长口味。”朱德心下感动,推辞不得,只得拱手言谢。随即与罗小吟坐上温家备好的马车,返回驻地。

    一晃就到金秋,几阵凉爽的秋风一扫泸州潮湿闷热的天气,长江上烟波浩渺,沙滩上孩子们追逐玩耍,江上帆船点点,远处山峰如黛,层林尽染。酒楼上酒旗招展、灯笼夺目,正印了清代蜀中才子张船山“滩平山远人潇洒,酒绿灯红水蔚蓝。只少风帆三五叠,更余何处让江南”的美好意境。

    朱德的书房内,办公桌上摆的碑贴有一尺多厚。他空闲时常早起跑步上忠山,回来马上提笔写大字,临魏碑要写好几百个字才进早餐。

    因练字入迷,罗小吟和温筱泉到来,朱德竟未曾察觉。

    罗小吟清咳了一声,朱德才回过神来。

    罗小吟道:“我看难得您今天空闲,不如到朱家山怡园一聚,好把我们诗社的同仁介绍与您。”

    “要得,要得!先喝杯早茶,坐会儿我们就走。”朱德说着收好了笔墨,叫人奉上茶水。

    朱家山是泸州开明绅士、诗人陶开永的住宅,乃一四合小院,修建于辛亥革命时期。

    进入园内,凉亭、水池、假山映入眼帘,一盆盆绚丽多姿的菊花灿然怒放。园内左首有一小楼,木花雕栏,飞檐悬挂,古朴简陋,书香甚浓。

    小楼内,一张大桌前早已围坐下十数人。罗小吟一一为朱德引见:徐冕、陈铸、高琴荪、赵钟齐、陶开永,诗社成员不是进士就是举人,皆为当时泸州城里满腹经纶的社会贤达。

    待朱德坐定后,大家以诗为题,纵论古今,尽管大多虽是初次认识,却不显生分。

    相谈一会儿,陶开永道:“早听小吟先生说朱团长的文韬武略,可否为我怡园作一对联,增加点文气,更借您得以扬名!”

    众人随声附和:“如此甚好,请朱团长撰联!”

    朱德推辞不得,略略沉思,挥毫写下:

    园可怡情,倘好山河,肯假我作小周旋,笑羽扇纶巾,许谁是风流

    人物;

    诗堪结社,是真名士,要将他来暂羁旅,凭沧海桑田,幸俯陪诗酒

    神仙。

    众人吟哦有声,击掌叫好。眼前的朱德三十出头,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然所撰之联韵致高古,气势豪雄。众人深为其文采所折服,不由得刮目相看。

    怡园内,诗社成员们同朱德衔觞赋诗,尽享大好秋光。

    陶开永提议道:“以后我们聚会都请上朱团长,兹此诗酒唱和,岂非人生快事!”

    朱德大笑说:“承蒙各位看得起朱某,如此正合我意!我名朱德,字玉阶,以后大家叫我‘玉阶’就行!别再‘团长团长’的显得生分!”

    众人大笑:“只要您不介意大名小字的,我们就真叫‘玉阶’了哦!”

    酒过三巡,朱德道:“我倒有个建议,说出来大家议议。当今天下军阀割剧,兵荒马乱,民不聊生,我们诗友聚会也不只是风花雪月,而应当爱国兴文,思想救国,咏诗唱和,抒怀抱负。今天在座的有‘怡园’诗社的,也有‘东华’学社的,不如将之合并一个诗社,谓之东华,即东方华夏为国为民之意。大家以为如何?”

    罗小吟道:“生逢乱世,我们虽不能如玉阶老弟一样戎马生涯,但也不能苟活人生,古人云‘书生报国无长物,惟有手中笔如刀’,我同意此提议,成立东华诗社,大家聚会,诗以论国家,文以章天下,集以辩黎民,言以证事实。”

    大家被美酒浇得热血沸腾,朱德和罗小吟的一番话,众人皆点头表示赞同。考虑到朱德平时军务缠身,在大家的一致推举下由罗小吟任社长。

    罗小吟道:“既然大家抬爱,我就姑且挂个社长之名,为大家搞好后勤服务,诗社乃玉阶老弟提议成立,为诗社写个小引,自是非他莫属,大家认为如何?”

    对于诗人,美酒便如灵感的催化剂。只见长桌上宣纸铺下,朱德胸有沉竹,笔走龙蛇,黑迹落下掷地有声——

    岷江沱水,兴波逐浪韶华;小市兰田,兵火烽烟劫里。横槊赋诗,大块假吾侪以文章;倚马唱酬,时局开我辈之襟抱。戎事余欢,逢场作戏;苦中寻乐,忙里偷闲。惧一百六日,战守疏虞;负廿四番风,酬唱寄兴。泄腹牢骚,忧国忧民;舒心锦绣,讽人讽事。但消吟债,不效摘句寻章;得满诗囊,何必寻花弄月。虽孟浪而苏豪,亦称尔雅;纵元轻而白俗,岂乏风流?爰借他山,共成吟社。极功错切磋之力;收气求应吹之功。大力宣传,振兴东亚中华;高声呼吁:“打倒西方帝国!”方称联翰墨之因缘,永吟我之乐事,惟求无负河山。

    此时的朱德,挟泸州大曲助兴,假宏深文章抒怀,雄姿英发,万千气概!

    众人凝神屏气目不转睛随着笔尖移动,生怕打断书者思路。待写完小引,无不竖起大拇指,掌声经久不息。

    温筱泉道:“好马要配好鞍,好诗当伴好酒,好在我还留有几坛陈年老窖,今后诗社聚会用酒就我承包了,也算是入社见面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