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回 儒生武节

    第四十四回 儒生武节 (第2/3页)

欲率军就地立一个“大奚”国,与北金南宋抗衡。大石深知,凭眼下的形势和萧干的才干,在战火中自立小国乃是自取灭亡,故极力反对,据理力争。

    留守燕京的辽国君臣曾一同废旧立新,将西奔夹山的天祚帝降爵为“湘阴王”,此时大厦将倾,大家又要跟随耶律大石辗转寻求故主庇荫,众人不免心中有愧。驸马都尉萧勃迭说:“今日固合归天祚,然而有何面目相见!”大石恼他言语丧气,立即将他斩了。分歧由此更加不可调和。随后耶律大石、萧德妃和辽国列部数千人,向西踏上投奔故主的征途。

    萧干做了奚国皇帝,立即大逞武勇。初时大肆掳掠,六月,出卢龙岭,攻陷景州,杀宋国守臣刘滋、杨伯荣。败常胜军于石门镇,寇掠燕城,大有涉河犯京师之意,可谓锋芒毕露。七月,奚军败于宋将郭药师和他的常胜军。一时人情洵洵。有道是“清刚易折”,萧干若徐进缓图,抑或有几分分庭抗礼之机。但小小奚国不断攻城略地,好似虚弱之人大服虎狼药,难以服受不说,还要引来“反噬’。七月一败,奚军内部激化,军士既失老小,身家性命亦旦夕不保,皆忿怨为萧干所误。终于,一日军队哗变,部将白得哥杀死萧干。并将其首级盛在木函之中,送给河间府守将詹度,向大宋示好。

    大宋宣和四年,宋军二十万雄师二次北伐,结果却是丧师失地,铩羽而归。满堂文武闻信,无不为之瞠目。童贯、蔡攸数次上表,皆曰:“刘延庆不战而溃。中今未下不有大戒厉,则何以使诸将信谌。臣等所以不诘者,留以遗陛下也。”意即:北伐失败皆因刘延庆怯懦导致,若不予严惩,恐难以服众。臣等未予追究,意在等待圣上卓裁。童、蔡力求自保,欲教刘延庆独承罪责,可谓用心险恶。

    徽宗乃意志薄弱、主见不明之人,闻二人一面之辞,立时怒极,一道圣旨将刘延庆下狱,几欲问斩。岂料刘延庆深谙为官之道,他于北伐时,刻意留存了数十封与童贯、蔡攸的往来书信,书中童、蔡二人授意刘延庆怯进勇退,作战态度犹疑,言之凿凿。刘延庆暗将书信留作开脱自身的救命符,此时濒临绝境,使尽浑身解数贿通了大理寺的一个官员,将其上呈徽宗。徽宗阅毕,渐明就里。又得知,经大理寺和刑部反复鞫讯,刘延庆似无“不战而溃”之状。徽宗遂大笔一挥,免他一死,将其贬到筠州流放。

    与此同时,徽宗派遣光禄大夫赵良嗣、御史中丞周武仲出使燕京,委婉地索要燕云地区。

    大宋两次北伐失利,其国之腐朽早已被金人看透:愚蠢、无能、怯懦、贪腐、混乱,君臣昏聩、上下离心悖德。金人反思自身日益国富兵强,政治清明,更十分蔑视宋人。与宋国使者商谈时,态度强硬蛮横,毫不退让。

    依据“海上之盟”,宋、金夹攻辽国,燕云地区当归宋。但眼下燕京为金军攻克,宋人甫遭惨败,又从别人口中索食,自是毫无底气,连与人目光相接时都似矮了三分。

    金太祖打定主意,紧握平、营、滦三州,派使者兀室传话:“自前年相约夹攻契丹,及至寡人领兵到燕京城下,并不见宋军一人一骑。寡人自来不许与营、平、滦等处州城,汝怎能都要?若坚要平州,尔等便非好意,连燕京也别想得到。”

    赵良嗣闻言,大惊,又纳果、酒厚礼,辗转见到金国兵马大元帅粘罕,企盼闻听一线转机。粘罕所言却与金太祖并无二致,惟行止更加倨傲。兀室出言讥刺:“宋国坚要平州,莫是待闭定关口,便不与金国通好?此事我君臣坚决不允。”赵良嗣、周武仲急忙没口子地否认。

    粘罕趁热打铁,又提出燕京乃是金军取得,故燕京归宋后,当地赋税须归金国所有。附言:“肯时便肯,不肯即休。不肯时请撤退过界人马。”

    赵、周惊惧之余,硬着头皮据理力争:“赋税自古随地,岂有得地而不得税者?”粘罕的答对干脆得很:“不须理会,只是要税。”兀室在一旁帮腔:“许多田地、州城、人民都给了南朝,些微赋税计较甚么?”

    赵良嗣又退一步道:“赋税之内有诸般色数,若细豆碎杂之属,地理相远,如何搬运得?”这句话否定了“得地必得税”的前提,摆出“运税”的困难,只是想阻他一阻。好似为彼着想,实则宋使的“商谈”简直变质为“挣扎”,软弱至极。果然,兀室答曰:“但依随得,此事易为。”

    赵良嗣、周武仲在燕京盘桓数月,秉承圣意所作的努力未为大宋挽回丝毫颜面,且不受金人优待,食宿礼仪十分寻常粗糙。二人着实心忧,便欲返回汴京请徽宗定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也拟定了一份国书,派使者李靖奉国书与赵良嗣、周武仲同归大宋面圣。

    大宋宣和五年正月初四。徽宗在崇政殿召见金国使臣,展阅国书,见其行文颇冗,略曰:

    所谓夹攻者,宋朝自涿、易二州等冲要处进兵至燕京。金国自古北口、乌鸦岩等冲要处进兵至燕京。至日临期,当朝兵马攻下居庸关,直抵燕城,即日款降。贵朝兵马从无一人一骑一旗一甲一矢,竟不能入燕已被战退。以故,李靖等去时具言,已许燕京所管州县,今书又责许平、营、滦三州。酌此事件,为约分明,义当不许,爰念大信,不可轻失。

    当朝且图交好,特许燕京六州二十四县,属县所有银绢及杂色诸项等样,一一须依契丹从来献纳旧例交取。兼燕京自以本朝兵力收下,所据见与州县合纳随色税赋,每年并是当朝收纳。

    如可依随,请差人使。如难依随,请已后无复计议燕京。

    此书只重申了金太祖的立场:一、诘责宋国攻燕不力;二、金国不予平、营、滦三州;三、燕京六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