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南京

    第十五章 南京 (第2/3页)

,日寇第一次在武器装备高出不止一个档次的情况下,还用了超过中国守军一倍的兵力,向中国守军发起的进攻。

    南京的地理位置决定着这是一座易攻难守的城市,历史上出现过的南京攻防作战,防守成功的极少,进攻成功的居多,除元末明初朱元璋设伏空城计打败攻城的陈友谅,清军用缓兵之计打败攻城的郑成功,其余近百次攻防战都是攻方获胜。

    战前李宗仁将军说过:“在战术上,南京是个绝地,敌人可三面包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

    刘斐将军也认为:“南京在长江弯曲部内,地形上背水,敌可用海军封锁南京,从陆上可由芜湖截断我后方交通线,然后海陆空军协同攻击,则南京处于立体包围下,守是守不住的。”

    但南京毕竟是国民政府的首都,不战而退有失中华脸面,蒋委员长在战前研究保卫南京的第三次会议上,力排众议,采取了唐生智将军的建议,做出短暂坚守的决定。

    从政治上讲,这一决定无疑是正确的,关键是坚守的时间,面对武器装备和人数均战绝对优势的日寇,他居然要求唐生智将军一到两个月,几乎就是痴人说梦。

    日寇打赢淞沪会战后一路赶来,士气旺盛,甚至不待东京大本营正式命令,在少壮派军官的怂恿下,主动向南京发动了进攻。

    而中国守军大部分是从淞沪战场上撤下来的受挫疲惫之师,未经休整补充,蒋委员长对政治仗和军事仗的打法没有分清,把政治仗当作军事仗来打,严重背离了正确的战略总方针。

    当得知日军正在包围南京,守军有被围歼的危险时,又从保存力量出发,不问具体情况,立即下令撤退,但又含糊其辞:“如情势不能持久时,可择机撤退”。

    等唐生智将军下达撤退命令后,又“仍以持久坚守为要”,希望“能多坚守一天就多守一天”,命令唐生智将军坚守。

    最高统帅的决策犹豫,在撤与守之间的徘徊不定,严重影响了守城部队的信心。

    一直身居闲职的唐生智将军是主动请战的,可谓临危受命。但出任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后,所指挥的部队没有一支是他的旧部,关键时候连一个营的部队都指挥不动。

    其实唐生智将军对蒋委员长“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总方针是清楚的,对防守南京的战役企图也是明确的,他曾明确表示:“阻止敌人迅速向我军进逼,从而赢得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