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那一幕幕

    第三十八章 那一幕幕 (第3/3页)

了全断面封闭架安全防护处理,避免了事故。

    电站挡水墙的修复技术更是充分体现了水电官兵的聪明才智和技术实力,科技人员针对挡水墙的受损实际,大胆采用穿锚灌浆的方法,就像一名高明的外科医生,将挡水墙受损裂缝“缝补“起来,仅此一项就缩短近6个月的工期、节约成本600万元。部队在实践中总结运用的水电站震毁快速修复技术正申报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2008年11月29日14时28分,映秀湾电站首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比预计的工期缩短了100天。

    映秀电厂辖映秀湾、渔子溪、耿达三座水电站。除映秀湾电站外,耿达、渔子溪这两座电站的修复更加艰难。

    从映秀前往渔子溪路段,是进入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必经之路。曾经的山峦叠嶂,如今却成为落石飞沙的危险路段。2008年9月4日,第一批官兵徒步进入震后无人区查勘耿达电站受损情况,道路在地震中已不复存在,每个官兵负重超过50多斤,沿着岷江支流,向大山深处挺进。一路上,到处是山体滑坡的痕迹和残垣断壁,公路边被山石砸坏的车辆还随处可见。

    入场初期,官兵带着大型机械挖到哪里,就住在哪里。下雨的日子里,经常是半夜冷醒发现褥子泡在水里;七八月酷暑季节,白天帐篷内温度最高时达到摄氏五十多度。山下不时发生塌方,建筑物都是危房。战士们整天都在烈日下暴晒,身上一层层地掉皮。冬天,冷风呼啸着直往里帐篷里灌,吹气成冰。战士们的手上、脸上被风吹得一道道裂痕,长满了冻疮。

    除了身体上的苦痛,官兵们也在默默承受远离亲人之苦。今年春节,中队长邓生荣的妻子带着五个月大的女儿来到映秀与丈夫相会,但邓队长带领突击队去了十三公里外的渔子溪工地,沿途太危险,妻子只能带着孩子住在山下守望他下山的那一天。

    水电部队第一批国防生、助理工程师董波是阿坝州理县人,毕业后就来参加灾后重建。从映秀到渔子溪再到耿达,他实现了从一个文弱书生到一名水电兵的转变。他说:“水电部队建起了我家乡的第一座水电站,能来到这支部队,又在为家乡的重建做贡献,我真的很开心。“

    这期间,许国军又一次的遇见了一个他怎样都预想不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