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兵发骊山的前奏
17 兵发骊山的前奏 (第3/3页)
真的存在,也说不定它就是能揭开这骊山大陵千古之谜的重要线索。
此时,冯乐天刚想说话,却忽然想起那天晚上于老说起的一句话:“没有他你们哪儿都去不了。”
连于老都这么肯定廖东风的能耐,所以她还是没有说出自己心里的疑惑,然而让她更为疑惑的是,于老是从哪儿看出廖东风有能耐的?
单单是凭他那晚面对红眼耗子王时不惧一切的好心态吗?那样的心态是非常老练的猎手才能具有的,是见过大风大浪的前辈才有的胆识,可怎么会出现在面前这个也就18岁的年轻人身上的,难道他原本就深藏不露?
如果是这样,那么那晚出手救他就是他自导自演的大戏了?冯乐天越想越担心,到嘴边的话也又咽回了肚子里。
说实话,当时在场的很多人都对廖东风不屑一顾,跟段老一起工作多年的组内重要成员李崇亮更是首当其冲的提出质疑,这也正好替冯乐天说了心里的疑问。
“那么我请问小廖同志,既然你说骊山底部或许有水脉贯通内外,那么既然有活水,就必定有空气,如果真是如你所说,那么大陵内部的中华遗产岂不是会完全腐朽?这也跟史书记载的内容有很大出入呀!”
李崇亮的一言引起了廖东风的重视,他也抬头看了一眼李崇亮这个人,只见他带着一副深度近视镜,眼窝深陷,皮肤蜡黄,一副学问渊博的迂腐样子,看他的模样就知道是跟着段老见过不少的世面,所以接下来自己的回答一定要小心,否则自己势必会成为众矢之的。
想到这里,廖东风整理了一下思绪,这才慢慢说道:“李老的疑问确实存在,不过我想说的是,既然古时的工匠能创造出这样一个经天纬地的大工程,那么他们自然也能想到避免腐蚀的方法,或许骊山底部水脉的尽头另外有个大门也不一定,与其我们在这里胡乱揣测,倒不如我们实地去查证一下虚实?然后再断定史书记载是否有误?”
“如果段老允许的话,我们也愿意去。”冯乐天也抢着表态。
“不急不急,小廖方才说的两点确实有理,不过老李对史料查证的也挺多,你们应该多听听他的说法,大家的意见统一起来才能有明确的方向,对吧?”段老一方面肯定了廖东风的说法,一方面还是维护了老部下的颜面。
既然段老放话,李崇亮也就说起了史料上对地宫内构造的记录:“说实话,段老请诸位来其实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我们担心地宫内有大量的机关埋伏,另一方面则是怀疑地宫内确实有水银江河湖泊的存在,机关埋伏事小,水银毒气事大,史书上说地宫内灌注了上万吨的水银,时隔两千年,这些水银早已形成毒瘴,一旦见天,它足以使得方圆百里范围内生机全无。
这两点虽然暂时不能确定其存在,但我们不得不防。说起地宫,乃是千古之谜,考古工作组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地宫周围地面有大量的温泉水溢出,换句话说就是地宫下一定有水脉存在,自古皇室陵寝都讲究风水望靠,有风有水有望有靠才能做百年安息之所。
秦时的讲究更是多的不胜枚举,这起码的讲究必定不少,更何况那时的机关大家大有人在,算数尺寸上的考究更是精确,什么地方该有什么不该有什么都有固定格式,有无内藏的凶险也都是未知数,考古界无论是谁都想去一探究竟,但是谁也没有这么大的胆量去面对一个自己未知的世界,换句话说这或许就是一张单程票,有来无回的可能性非常大,要是没有安全保障的话谁也不愿意去冒这个险,甘愿冒险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疯子。”
李崇亮的说完,段老频频点头,现场气氛压抑,众人半天没发言。廖东风也是思考成熟后才说的话:“李老担心的确实有道理,不过现下我还有个说法,大家不妨听听,在座的有的是机关方面的高手专家,地宫内的埋伏不足为惧,至于说水银江河湖泊,我感觉是史书记载危言耸听,我还听说当时地宫内安放了长生烛,经久不灭,如果地宫真的与外界隔绝,长生烛岂能不灭?
还有,古来关中地震频繁,才使得地宫外围渗水,就算是古时工匠技艺高超,总不至于把整个地宫浇筑完成吧?如果水银毒气要泄露的话早就应该发生事故了,时隔两千年,这些毒气也应该弱化到最轻程度了。”
双方各持己见,相持不下,考古工作再度搁浅,段老也觉得一味假设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决定三天后全队再次进发骊山,顺便也让这些初生牛犊去历练一下。
但是第二天一早就听说了一件大事儿,那就是之前廖东风和大耗子搏斗过的地洞塌陷了,地面上留下了将近10米宽10里长近30米深的大沟。
当时有不少人掉进了沟里,当地老乡在救人的同时,挖出了不下百具兵马俑像以及绿色的人骨架,还不小心把死人和大耗子的尸体一并给带出来了,这可是之前廖东风一直极力要阻止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