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第一次淞沪抗战

    一二八第一次淞沪抗战 (第2/3页)

出道歉、惩凶、赔偿、解散抗日团体四项无理要求。22日日本驻上海第1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发表恫吓性声明,以保护侨民为由加紧备战,并从日本国内向上海调兵。

    27日,村井向上海市当局发出最后通牒,限28日18时以前给予满意答复,否则采取必要行动。GMD政府为集中兵力在西"剿共",对日继续执行不抵抗政策。军政部长何应钦急电第19路军忍辱求全,令上海市长吴铁城于28日13时45分全部接受日方提出的无理要求。暂时下野的蒋介石委托GMD元老张静江说服蔡廷锴避免与日军冲突,并调宪兵第16团接替上海第19路军防务。日方接到吴铁城答复表示"满意",却又以保护侨民为由,要中国军队必须撤出闸北,不待答复便于当晚突袭闸北。[2]

    经过

    事变之初

    1932年1月28日夜11时许,在上海市政府答复接受其所提要求后,又提出撤除闸北中国驻军及防御设施问题。12时,不等答复,即向闸北中国驻军发起攻击,战争爆发。当夜,中国驻军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等人领导下奋起抵抗,迫使日军于次日晚表示接受英美等国调停,暂行停战。2月3日,战事复起,日军被击退。7日后,日本先后增调混成旅团、师团各一到沪参战,并两次改任司令官,加强指挥。20日起日军向吴淞、江湾、闸北发动全面进攻。23日,十九路军在庙行与日军展开决战,击毙日军3000余人,自身也阵亡将士2000余人。2月24日后日本再次改派司令官,增援两个师团到沪参战。十九路军除得到第五军前来助战外,未获南京政府的任何援助。3月1日,日军发动以江湾为中心的总攻击,十九路军不得不下令撤退。2日,日军占领大场、浏河。3日,在英美等国调停下,日中双方宣布停战。5月5日国民政府同日本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昆山一带驻军,而日军则可留驻上海。日本通过一二八事变,达到了拼凑伪满洲国(3月1日宣布成立)和迫使南京国民政府屈服的双重目的。

    事变之初,驻上海日军有海军陆战队1800余人及武装日侨4000余人、飞机40余架、装甲车数十辆,分布在虹口租界和杨树浦,另有海军舰只23艘,游弋在长江口外和黄浦江上,由海军第1遣外舰队司令盐泽幸一指挥。1月28日午夜,陆战队分三路突袭闸北,攻占天通庵车站和上海火车北站。上海军民义愤填膺,担负沪宁地区卫戍任务的第19路军3个师共3万余人,第60、第61师分驻苏州、南京一带,第78师2个旅驻守上海,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抗战。防守市区的第156旅,在前来接防的宪兵第16团主动配合下,打退由横浜路、虬江路、宝山路进攻的日军,29日夺回天通庵车站和上海北站。日军败退租界,通过英、美等国领事出面“调停”,达成停火协议,缓兵待援。上海民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纷纷组织救护队和义勇军,积极支援第19路军抗战。29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威胁中国政府,诬指上海事件是中国排日运动引起的。南京政府于30日仓促迁往洛阳。至2月2日,日军从国内增调航空母舰2艘、各型军舰12艘、陆战队7000人援沪。蒋光鼐急调第60、第61师参战。3日,日军破坏停火协议再向闸北进攻,被守军击退。日本内阁遂增派第3舰队和陆军久留米混成旅援沪,由第3舰队司令野村吉三郎接替盐泽指挥。7日,野村改变攻击点,以久留米旅进攻吴淞,陆战队进攻江湾,企图从守军右翼突破。第19路军依托吴淞要塞及蕴藻浜水网地带与日军激战,第61师将进攻纪家桥、曹家桥及偷渡蕴藻浜的日军各个消灭,其余日军又龟缩租界,由英、美等国领事再次出面“调停”,以待援兵。

    浴血奋战

    上海战况于日军不利,日本内阁于2月14日又调陆军第9师参战,改由第9师师长植田谦吉统一指挥。同日,中国政府派请缨抗日的张治中任第5军军长,率所部第87、第88师及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增援上海,归第19路军统一指挥,接替从江湾北端经庙行至吴淞西端的防线,为左翼军。第19路军为右翼军,担负江湾、大场以南及上海市区的防御。18日,植田发出最后通牒,要挟中国守军于20日17时前撤退20公里,被蔡廷锴严词拒绝。20日植田令日军全线总攻,采取中央突破,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