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五章

    第二四五章 (第2/3页)

葬之风自秦开始到本朝更是愈演愈烈。曾有人对厚葬习俗感叹说“世以厚葬为德薄 终为鄙富者奢僭贫者殚财法令不能禁礼仪不能达。”因为埋葬死者而弄得倾家荡产而卖身为奴而贪赃枉法而铤而走险者比比皆是致使活着的人往往无法维持生活境遇悲惨。孝皇帝、孝景皇帝、光武皇帝都曾针对这一弊病而提倡“薄葬送终”甚至下诏颁令但收效甚微。

    原因很简单本朝奉行的是儒家学说要求人们学习《四书》、《五经》加强“六艺”的教育通过道德、名节、礼法和知识的教养和修习使受教者的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等等都要接近儒家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社会上做一个仁、义、礼、智、信五常毕备的拳拳志士成为温、良、恭、俭、让五德在身的彬彬君子。试想在忠孝仁义礼已经深入一个民族、一个王朝骨髓的情况下一道法令能遏制人们对“孝”的尊崇吗?

    物极必反这个问题在大汉稳定时期或许对社稷的危害不严重但在如今天下未定、百废俱兴之期这个问题就直接影响到了百姓的生存社稷的稳定。

    为了解决这一类诸如影响百姓生活影响社稷安危的诸多问题朝廷同样需要从儒学上下同样需要一个新儒学需要一个既能教导人们遵守礼法名教又能教导人们“恭俭朴素”的新儒学让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

    焦玮接着又借助《黄帝四经》说到了“武兼备、轻赋薄徭、贵柔守雌”等等关于道家黄老之学在戍守疆土、与民修养、选拔人才等等国策上的优越之处。

    “朝廷的目标是儒道合一以儒为主以道为辅实现一种‘无为而有为’的治国理念。”焦玮郑重提出了朝廷支持儒道相融的建议。

    对于朝廷来说单单依靠经学和道家黄老之学都无法解决在兴大业推进过程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目前情况下唯一的办法就是援道入儒儒道相融继而在新经学的基础上再创新儒学。

    儒学是以伦理、政治为轴心的人之学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是其他诸子百家所难以比拟的它具有熟通六艺重在教化和积极用世的优良传统拥有追求立德、立功、立言的价值观念其本身一直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是维护和支撑大汉的精神支柱它的主导地位不可动摇。

    道家黄老之学淡出朝堂百多年了再想把它竖起来事实上根本不可能。

    黄老之学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吸取了自春秋战国以来的各种历史经验兼收了儒家、名家、阴阳家等各家之长比如黄老之学的“无为”就吸取了法家的“一断于法”的精要和墨家的“恭俭朴素、强本节用”的思想大义。“阴阳尊卑”就包含了儒家之“善”。据“四时之度”颁布相应的政经制度实际上就是阴阳家的“因阴阳之大顺”。黄老之学因此成功建构了一个开放的有着多种学派内涵的具有很大包容性的灵活而又实用的一系列思想体系在本朝初年长盛不衰为本朝昌盛建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但董仲舒大师公开援道入儒儒道相融吸收了黄老之学的全部精华并利用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体系充实和挥了儒家义理然后在此基础上匪夷所思地构建了一个既有儒家的纲五常又有道家的“天地、阴阳、四时”既有儒家的“改正朔易服色”的“有为”又有道家的“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的“无为”的崭新的儒学思想体系。经董仲舒加工后一向被看作“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的儒学摇身一变成了兼具“霸(黄老刑名)王(儒)之道”的大汉官学。既然道家黄老之学的精髓变成了董氏儒学的血肉黄老之学便不可避免地丧失了政治和理论上的双重优势不得不无奈地走向了衰落。

    但黄老之学衰落了并不代表它的理论也就此丧失了生命力。

    在黄老之学兴盛之期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在江淮间形成了一个研究黄老之学的学术心在他的主持与组织下他与他的众多门客们合编了《淮南鸿烈》(也称《淮南子》)这部巨著。在《鸿烈》庞大的编写者除刘安外苏飞、焦尚、左吴、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人都是当时名扬天下的道家人物。书的大多数篇章都是他们写的因此此书也成为本朝道家之渊府是本朝道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

    孝武皇帝初期太史令司马谈著写的《论六家之要指》是对黄老之学的又一次学术总结。(司马谈的老师之一就是著名道家学者黄生。)

    在王莽的新朝和光武皇帝初期道学一度再起著名老学家严遵(蜀郡成都人)著写了《老子指归》一位托名河上公的隐士著写了《老子河上公章句》。虽然这两本书的理论不同于黄老之学但对道学还是一种继承和扬。

    此后又有大儒王充展了道家“自然无为”的理论以“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为己任对今经学和谶纬迷信相结合后达到登峰造极地步的神学迷信展开了全面批判这直接打击了一部分大儒对经学的尊崇转而从道学寻求支援很早便开始了援道入儒的研究。

    道家黄老之学虽然独标高远玄之又玄但它没有脱离现实不讲“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不谈“纲五常”不提阴阳怪异。援道入儒、儒道相融其实就是以道家黄老之学去解释《周易)、《论语》等儒家典籍以道家的“自然无为”去解释儒家的纲常名教从而以此来证明儒家的“名教”本是道家的“自然”。名教本是自然为名教的合理化、优越化提供一种新论证清除经学那些烦琐臆说之风武断僵陋之习引导人们从“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神学蒙昧摆脱出来以一种清醒的理性的态度重新思考社稷的现实重新探索大汉人的各种价值观念以便全力恢复儒学的礼法名教用改良后的儒家济世之学重建大汉王朝。

    当初儒学为了影响和指导国策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儒道相融援道入儒在孝武皇帝的支持下终于在董仲舒大儒的创建了新儒学继而帮助孝武皇帝建下了盖世功勋帮助大汉开疆拓土威临天下。

    今天走入歧途和衰落的经学同样为了兴大汉为了治国平天下要不惜一切代价儒道相融援道入儒利用百年来道家黄老之学的学术研究成果来改良儒学再次创建新儒学从而帮助大汉走向兴走向强大。

    当年孝武皇帝雄才大略需要北击匈奴需要开疆拓土因此需要集权需要有崭新的学术思想为纵横四海的国策做基础结果在他的支持下出现了董仲舒的新儒学。

    今天大汉从废墟站起来需要统一天下需要兴社稷因此需要皇权和相权的有效制衡需要有崭新的学术思想为与民修养的国策做基础需要大将军和长公主联镇制长安扶持道家黄老学说迫使经学不得不接受儒道相融的事实积极援道入儒从而创造一种符合当前国策需要有助于大汉崛起的新儒学。

    焦龙沉默良久他万万没想到焦玮的儒道相融之策竟然是这么个办法竟然把自己和长公主推到了最前面。

    自己如果和长公主联长安的局势就很难说了门阀世家、官僚士人们会低头吗?小天子能顺利平定南方叛逆会顺利主掌权柄吗?

    “你凭什么认定门阀世家和官僚士人会低头接受儒道相融之策?”

    “因为我决定劝说长公主和陛下动第次党锢。”焦玮笑着说道。

    “你说什么?”焦龙骇然心惊“你说什么?你要动第次党锢?”

    “在屠杀和党锢之间你选择哪一种?”焦玮说道“大将军我觉得飞燕兄的话说得对不能再杀了再杀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这些人的权势太大了人也太多了盘根错节杀不完的越杀越多。既然堵不住了那就只好用疏导的办法。”

    “这也叫疏导?”焦龙气苦怒声问道。

    “大将军你要知道长公主和你都决心退出朝堂而我们的兴策略又必须长久坚持这个矛盾如何解决?”焦玮平静地说道“这些人不愿合作那就让他们滚回老家。凭我们现在选拔人才的办法朝廷不愁招揽不到贤良之士。其实看看几十年前的两次党锢之祸就知道了你要是来真的让这些人退出朝堂他们还不愿意拍屁股走人很多人都会选择妥协留下来。有多少士人愿意舍弃荣华富贵?这个办法不但可以让士人分裂还能让很大一部分愿意为社稷出力的士人愿意改良儒学的士人们纷纷上位得到更多更好的会继而大家齐心协力共创新儒学共建新大汉。”

    焦龙目瞪口呆地望着焦玮脑一片空白。

    以下不计字数。

    《黄帝四经》:从古到今人们历来认为汉初以道家“黄老”治国认为“黄老之学”在汉初曾风靡一时并且认为“黄老之学”在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展起过重大作用。但是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尤其是由于道家“黄老”之的道家黄学一派的代表作《黄帝四经》从汉代之后便失传了造成了人们对“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