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七章

    第二二七章 (第2/3页)

丧心病狂出兵攻打边郡北疆就有一场大战朝廷需要征调更多的军队和粮草军械而钱粮的 筹措很可能成为大门阀、大商贾要挟朝廷的武器。为此朝廷必须尽快完成改制之策商议和制定并下诏颁布执行。

    大司马徐荣、太尉张燕急了连连催促焦玮。焦玮急得团团乱转病倒了。

    月二十四朱穆和丁立到府看望焦玮闲聊之说到了太学的事。

    这段时间当代鸿儒、通儒、大儒、诸多名士几乎都在长安这可是非常难得的事。所以辅、河东、关西、洛阳等地的儒士纷纷慕名而来一则想看看大儒名士们的风采二则想聆听大儒名士们讲授经学则如果有遇得到他们的一句点评马上就能“一飞升天”最差也能步入仕途幸运的还能入辟公卿府。

    太学里人满为患每场讲经、辩议都是人山人海尤其是辩论经的时候很多儒士为了吸引大儒们的注意力都费尽心思提出一些尖锐、新奇的问题。

    “昨天有位千里迢迢来自颖川的儒生突然指责郑玄大师在注经的时候不专守一师之说尊一家之言违背了师法、家法结果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朱穆说道“郑玄大师初从第五元先大师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是属于今经学派的。后来他又拜张恭祖大师学习《周官》、《左氏春秋》、《古尚书》在马融大师门下又受业多年属于古经学派。而他注经的时候并不专用古经学家的释义同时也采用了许多今经学家的解释即以古为主兼采今择善而从。由此可见他的确并不专守一师之说尊一家之言更不遵守师法、家法那一套……”

    “我知道了我有办法了……”焦玮突然一跃而起冲着朱穆、丁立大声叫道“快快去把郗虑、赵松两位大人请来快……”

    本朝书籍甚少学者难得训诂句读皆赖口授所以一般博士讲经重视传授关系由此形成了师法和家法。

    孝武皇帝时官学有五经(《易》、《书》、《诗》、《礼》、《春秋》)博士。后博士逐渐增加《易经》分四家《书经》分家《诗经》分家《仪礼》分两家《公羊春秋》分两家共十四家故称为五经十四博士。

    某一经的大师如果能象董仲舒那样把本经阴阳五行化并得到朝廷的尊信立为博士这个大师的经说便成了权威严守经师之说毫不走样就叫师法。弟子们按照师法讲经又别为章句(逐章逐句逐字讲经)便成家法。同一经师的不同学生各自为家这样师法之下又讲家法。当然了在遵从师法的前提下才能成为一家之言。

    朝廷规定太学博士只能依师法、家法传授违背师法家法者则罢用。

    师法要追溯渊源的家法则是对师说的引伸与展。如此一来“疏不破注”叠床架屋致使一经就有数家之言一家又有若干学说大家各讲各的一套谬误百出使后学者不知所从所以经学的繁琐、支离、教条成了突出弊病。

    几百年来本朝经学极盛大师前后多至千余人有些经书的解释增加到了一百余万字。章句的繁多使儒家经学走上繁琐的道路。例如《书经》大师秦延君用十多万字解释《尧典》两个字用万字解释“曰若稽古”四个字。光武皇帝朝的经学大师桓荣的《尚书章句》达四十万言朱普之解十万言浮辞繁长多过其实。

    一个士人从幼年开始学一经往往到头白了才学会说经。有个名叫郭路的博士弟子因为日夜用心思索竟暴死于烛下。博士以章句浮辞烦多算作学问要省简他们的浮辞好似要他们的命。王莽曾令博士删五经章句每经都是二十万字但阻力太大只好对博士让步。光武皇帝曾命令儒臣议减省五经章句也没有议出结果来。

    这样又苦又难的经学太学里却经常聚会着成千成万的学生甘愿受苦受难从大师受学为什么?因为士人求利禄只有经学是一条主要的道路而章句之牢不可破也是因为它和仕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师法、家法在戳纬成为显学大行其道之后儒生们在戳纬的影响下逐渐很少有人坚守一家一派之说了大多兼治今、古经学。但这样做的结果是一些儒生为了某种特殊目的而不惜牵强附会以合己说致使经章句更加难懂并导致儒学的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郑玄大师的新经成为官学后一则师法、家法渐渐废弃二则章句大量删简有利于经学的传授和儒学的展所以其很快成为“天下所宗”之儒学。但今、古经学两派并不甘于退出官学他们时时刻刻打算击败新经。

    郗虑、赵松匆匆而至。

    “现在有一个巩固新经地位彻底击败今、古经学让儒学迅展的会。”焦玮笑着说道“两位大人是否愿意把握住这个会?”

    郗虑和赵松立时明白了焦玮的意思。昨天太学生的事丞相大人已经知道了而且马上提出了一个诱人的无法拒绝的建议。但这位丞相大人可不会如此慷慨他现在正挣扎在改制的旋涡里以他行事的一贯风格他巩固新经地位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从改制旋涡里摆脱出来可能还有更大的目的。

    郗虑和赵松忐忑不安担心老师郑玄被焦玮利用了。老师已经十多岁了经不起大风大浪的折腾了而焦玮以弱冠之龄追随大将军征伐西海久历官场其翻为云覆为雨的本事早在十几年就名震天下了。此人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有深意万万不能轻率答应以致害了老师和新经。

    焦玮微微一笑对两人的谨慎和担忧不以为意。

    “昨天向大师难的是高堂隆。”焦玮慢条斯理地说道“高堂隆是什么人?他是泰山平阳人祖上就是本朝初年著名的经学大师高堂生其家传《礼》学历代都有人出任太学博士乃青州世宗。高堂隆的老师是谁?孔融。”

    “高堂隆曾在泰山郡太守薛悌府出任督邮。有次薛悌和都尉生争执此人一怒拔剑要杀泰山都尉后来因为此事遭到弹劾被孔融竭力保下了。孔融谋逆被诛后他受到牵连被解职归家。”

    “高堂隆难后响应者很多而新经学派的崔琰、赵商、公孙方、王基还有两位大人……”焦玮指郗虑和赵松“你们都是大师的高足立即挺身而出奋力驳斥。那么我想问一下你们的对是谁?”

    郗虑和赵松若有所思。

    “如果我的消息正确的话率先响应高堂隆的是王朗、华歆、宋衷、颖容、王凯和董访。”焦玮看到两人都不说话只好自己接着往下说“王朗是徐州东海人他以”通经“闻名于世。他的老师是杨赐就是太傅杨彪的父亲。华歆是青州平原人他的老师也是杨赐。宋衷是颖川人和水镜先生司马德操齐名以研习《太玄》而著名(《太玄》是本朝大儒扬雄所作兼采儒、道和阴阳)他的老师是杨赐。颖容是豫州陈国人他师从杨赐。董昭、董访兄弟的老师也是杨赐而两人上次能逃脱张邈、孔融谋逆案的牵连和杨彪的保护有莫大的关系。王凯是兖州山阳人出身世家其祖是大儒王畅其父是王谦(曾任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他的老师是杨彪。”

    焦玮说完后笑吟吟地望着郗虑和赵松。两人暗自惊骇寒意层生。焦玮的目的暴露了他要对付杨彪了要打击以杨彪为的关洛士人了。

    “你们是不是以为我要对付太傅大人?”焦玮似乎看破了他们的心思捻须而笑。

    两人愣然。难道不是?

    “新经是对今古经学的融合是集今古经学之大成。因为是融合所以就要兼顾两种经学的优点同时也要照顾到两种经学的缺点这就难免遭人诟病。”

    焦玮犹豫了半晌后边话没有说。他身份特殊说话份量重对经学不能随意评价以免造成不良影响。

    郗虑和赵松很想知道焦玮对新经的看法而且这种看法很可能直接关系到朝廷国策的修订关系到新经地位所以两人互相看看不约而同地指向了书房的门。赵松抢先说道:“大人今天我们关起门来说话说到哪算到哪出门就忘绝对不传出去。”

    焦玮笑笑想了片刻继续说道:“新经能够成为官学是有其必然原因的不仅仅是因为朝廷的需要。”

    两百年来古经学不断展对于打破师法家法以及今、古经的融合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古经学基本上是在民间传授因为研习者少学习者就要广泛求师。贾逵之父贾徽曾先后从刘歆、徐恽、谢曼卿等大儒学习班固和马融也是“所学无常师”郑玄更是游学在外近二十年遍访名师大儒。广泛求师再加上有条件阅读各家著述使这些大儒们能吸取各家各派之精华而不必拘泥于一师之学说。

    研习古经学的大儒很多人不受功名利禄之诱惑志在博学精思所以大都能不受章句之学的束缚如桓谭、班固、韩融、卢植等人通古今学好研精却不守章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