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师徒斗诗年少狂

    第一章 师徒斗诗年少狂 (第2/3页)

    那位白衫小生便是杨影,字惜朝。杨影的爹杨实,号称“包治百病”,是苏州城里最有名的郎中。开着苏州最大的药铺“济世堂”。“济世堂”占地五亩之大,雇有七位郎中和十五位药铺伙计,生意火暴。苏州城里来看病的人一直就是这么多,“济世堂”每月净盈利不下百两银子。杨影从小便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不愁吃穿。

    杨实从来都不希望杨影子继父业,像他成为一个郎中给人看病,一辈子过着普通生活。反而希望杨影能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于是在杨影四岁那年便送他到成才书院来跟包圣贤学习。可是凭杨实的精明,为何会将杨影送至这样一位才学短浅的教书先生这里,这点杨影始终想不明白。

    杨影天资聪明,不到八岁才学便已经超过了那私塾先生包圣贤,先生在诗词歌赋上已经没有什么能考得倒杨影了,反而经常在众人面前被杨影的才学比拼下去,因此积怨颇深,视杨影为眼中钉。杨影不但饱读诗书,连“济世堂”所藏的近百本医术也几乎被他读光了,所以杨影空闲之时也会到“济世堂”来帮杨实给病人看病,每月也会得到其父一定的赏钱。

    “杨影,先生叫你呢!”旁边一位大杨影一两岁的男孩小声提醒道,杨影尚还在回味方才梦境中的场景,未回过神,根本没听到包圣贤说了什么,只好让旁边那位男孩重复了一遍。杨影听完男孩所述,顿时哭笑不得:“原来这句话是老子说的,这么说来《道德经》就是孟子所作的喽?”包圣贤闻言脸上乌云一片,愣了半天想不出什么来反驳,只好没好气的说道:“你既然懂得这句话,还不快快回家孝敬父母?今日之游,你就不用去了。”

    杨影这才反应过来包圣贤的意图,这老家伙是怕在游山之时风光又压过自己,故意不让他同游,不过你越是不想让我去,我偏要与你们同行。况且引用这么一句完全不相干的话就想说服杨影,恐怕没什么可能。杨影笑道:“原来孟子所言是让我们不要学学问,只在家里适逢父母啊?那依老师所言,在座除了老师外所有人都要回家侍奉父母喽?”

    包圣贤刚欲开口反驳,杨影便接着说道:“孟子亦云:‘鸡鸣而起,孳孳为善’,况且,我爹将我送到您这里不就是要我跟老师您多学学问,将来考取功名号孝敬父母吗?如今我学问未成,如何有颜面面对父母?谨庠序之教,老师您也应该把自己所学教给我们,我想老师您才高八斗,高才疾足,学通古今,一定不会让我们将来沦落市野,成为大字不识的村夫吧?将来,学生一定会将老师的才学发扬光大!”杨影觉得自己恶心的都快吐出来了,才勉强说了几句好话,心想,这次出去一定要好好游玩一次,否则真是对不起我的口水。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包圣贤戴上一顶高帽,顿时眉开眼笑说道:“惜朝所言有理,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觉悟实为不易,那你就跟我们一起去吧。”言罢,转身向大堂外走去,众学生忙紧随而上。

    陆鸣山在苏州城西五里处,杨影一行人步行小半个时辰便到达陆鸣山下。陆鸣山并不是很高,从山下往山上望去,漫山大树一片青绿,山顶烟云缥缈,雾霭袅袅,恰如仙山琼阁。众人再行小半个时辰,便到了山腰处。此时,包圣贤早已累得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了,忙坐在一块大石头之上,吩咐大家就地休息,顺便观赏风景寻找诗意。休息片刻之后,包圣贤缓缓说道:“老夫为人师表,自当先作一首,你们听好!”说完双目紧闭,捋了捋那三寸小胡子,慢慢吟道:“夫子为人师,游山累半死。愿尔皆成龙,示徒先作诗。”

    “好诗好诗!”

    “先生学富五车,才通古今,真是李白、杜甫也甘败下风啊!”

    “学生有幸,今日闻此一诗,真是受益匪浅,获益良多啊!”

    “先生……”(此处省下五千字……)

    包圣贤诗一念罢,众学生便滔滔不绝地拍起了包圣贤的马屁。这帮学生跟了包圣贤好几年,诗词歌赋没学到多少,溜须拍马的本事道是练的炉火纯青。包圣贤得意的微微笑了一笑,谦虚道:“佳句本天成,只是我妙手偶得之罢了,徒儿们可想出了什么佳句没有?”

    这也算好诗?杨影无奈地摇头笑笑,枉这包圣贤苦读数十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