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书生

    第一章 书生 (第3/3页)

   “这孩子是谁?哪里来的?”

    “哎哟,脸上都是血,当兵的?”

    “……”

    老王大夫趿拉着鞋摇着蒲扇走过来,袁娇娇一边回答众高邻七嘴八舌的询问,一边把书生从车上抬下来,放在柳树下的阴凉处,叫老王大夫:“王爷爷快来看看这书生还有救没救,我看他在小巷子里吐了好多血”

    老王大夫也跟到柳树下,挽起袖子伸手给书生把脉,又翻看书生的眼皮,神色先是犹疑,后是凝重,继而是紧皱眉头,又开始搓手。

    这种情况下,意思不言自明,这书生的病情很严重,老王大夫有点束手无策了。

    围观的婶婶大娘们也都不再大声说话,都静悄悄的围着看。

    “先把人抬到屋里去,田儿,去问你奶奶要我的药箱,盖子上有铜锁的那个,别弄错喽”

    老王大夫说,又指挥他的十岁的小孙子去家里拿药箱。

    抬屋里去,那就抬吧……袁娇娇和两个婶子一起动手,抬手的抬手,抬脚的抬脚,将书生抬到了大柳树后她家的院子里。

    袁娇娇家的院子正中有座葡萄架,葡萄架下有只小竹床,上面铺着凉席,乘凉用的。

    书生便暂时被安置在了这上面。

    一群看热闹的邻居都跟进来,袁娇娇又搬凳子给邻居们坐,又端出些杏子来给借她车子的两个妇人吃,大家对这些都不经心,都围着书生看。

    一时小王田抱着老王大夫的药箱跑了来,老王大夫开了箱就拿出几根银针来,给书生下在了头部的几个穴位处。接着又是手上身上,十几根银针下去,老王大夫这才停下手来。

    观察了书生许久,又一段漫长的望闻问切之后,老王大夫方擦擦汗坐下喝茶,又问袁娇娇要纸笔,要写药方。

    袁娇娇家里纸笔倒是现成的,于是进屋给拿出来,老王大夫就在院里一边琢磨着一边将药方写好,递给袁娇娇,袁娇娇看着那一长串的药名,脸上露出了复杂的表情——这么些药,得多少钱啊……

    心里叹口气,看看书生那瘦弱的身形,头上染了血和灰尘的方巾,她还是决定救人救到底吧……

    谁叫他是个书生呢。

    袁娇娇对书生,格外的有怜悯和敬重之情,这是有来由的。

    因为她的爹爹袁老爹就是个不第的秀才。

    袁老爹一生酷爱读书,总想着读书出仕,造福一方百姓。无奈时运不济,才华可能也不够高,只读到秀才就再也不能进上一步,而恰逢那时袁娇娇的母亲又去世了,家中贫寒,屡试不中,袁老爹不能再读下去,只好操起祖业,由读书人转行做起了卖豆腐的,既做爹又做娘,养活袁娇娇这唯一的骨肉。

    读书人做生意,更加的不容易。从小到大,袁娇娇没少听她爹讲年轻时上学考试的事儿:贫寒的书生,捉襟见肘的寒酸,渴望出头光耀门楣的小心翼翼,殷殷切切。想造福百姓,做出一番事业的宏大志愿……都让袁娇娇从小就对书生有深深的怜惜之情和敬重之意。

    这也是为什么她发现这男子是个书生之后,便又不顾害怕想救他的原因。

    老王大夫诊断的时候有规矩,不许别人在旁边问东问西。

    把完了脉,开好了药方。老王大夫进到袁娇娇的堂屋内这才开始说书生的病情:

    “娇姐儿,你按我开的方子抓药,日头落山了就熬了给这书生喂下,若见效便罢了,若不见效便只能看他的造化了”

    “这书生的病实在怪异,老夫不过是这武原镇的小大夫,怕是治不了他”老王大夫一边说还一边皱着眉头,连声叹气。

    主要是感叹自己医术不精,老王大夫常对人说,自己从小就是学医的料,只可惜没有钱拜师傅,只靠自己东学一点西学一点的钻研,终究没成大器。

    “王爷爷,这书生到底是什么病?”袁娇娇和围拢的众邻居一起问。

    “唔……这,老夫也断不出哇…只是眼下看来,他脾脏胃均有出血,气脉微弱,又非外伤所致,怕是熬不过这个夜——”

    啊,熬…熬不过这个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