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章 茅台酒窖全开放

    第441章 茅台酒窖全开放 (第3/3页)

面前的是一个个大酒缸子。

    酒缸子有多大呢,两个大男人合抱起来都有些勉强。

    放眼望去,这个山体里挖出来的巨大藏酒窖内部,陶缸是一眼望不到头。

    除了巨大的酒缸外,还有一瓶瓶已经灌装好的茅台酒也都层层叠叠码放在那里,样式有土陶瓶、白瓷瓶、陶瓷瓶、乳玻瓶等等。

    虽然所有茅台酒都是密封的,但那股子酱香味却是怎么也掩盖不了,进入山洞里的每一位领导都在用力吸着鼻子。

    看来肚子里的馋虫都被勾出来了。

    林三七当然是满意极了,他这个走私贩最喜欢的就是清客别人的仓库,把所有的库存一起带走,就像几个月前他清空通化人参总社的仓库一样。

    袁厂长这时候笑呵呵介绍道:

    “大家看到的这个酒窖,是我们茅台酒厂真正的灵魂所在,这里面最高年份的茅台已经有60年,最少年份也已经有10年陈了。

    其中分别有“华茅”、“王茅”、“赖茅”,这些都是解放之前三大烧房厂的存货,全部都在这里。

    另外,解放后的“工农牌”、“金轮牌”、“五星牌”、“飞天牌”全部存货也都在这里了。”

    “所有年份都有?”

    林三七一听,两个眼睛开始放光了,于是激动地问道:

    “袁厂长,那个1935年产的赖茅酒有没有?给我看看。”

    袁厂长挥了挥手,一个工作人员上前,往其中一个山洞里拿出一瓶酒来。

    酒瓶呈圆柱形,外面包裹着一层厚厚的纸,上部分是红色拉丁文拼音LayMao,中间是展开翅膀的飞鸟,下面写着“赖茅”两个字。

    林三七接过这瓶茅台,笑得嘴巴都合不拢了:

    “对对对,就是这个赖茅,包装都一模一样,哈哈哈。”

    来茅台酒厂之前,林三七已经回2014年查过资料了,茅台酒拍卖价最贵的年份酒,就是他现在手上这瓶1935年产的赖茅酒。

    一瓶酒,被胡建一位大冤种以1070万元给拍走,成为白酒历史上的“标王”。

    据说1935年赖茅酒存世量只有6瓶,于是各种宣传怎么珍贵怎么宝贝等等。

    当然林三七是不信这种“炒作神话”,他经营的人参虫草本来就是资本炒作的产物,包括什么陈皮花胶也是如此。

    这次他也要借资本的东风,在茅台上狠狠赚一笔。

    你不是1070年万一瓶1935年赖茅酒嘛,两年后更是放出豪言,说已经升值到1500万元一瓶。

    到时他林三七拿一瓶出来,打对折,750万一瓶,有没有人要?

    想到这里,林三七回过神来问道:

    “袁厂长,这1935年赖茅酒你们有多少存货?”

    旁边的仓库保管员代为回答道:“领导,我们现在存货也不多,只有300瓶。”

    袁厂长赶紧解释:“林院长,这都是解放前的私人酒厂存货了,300瓶的确不多,不过其他年份其他品牌的茅台还有很多。”

    300瓶还不多?够了够了,足够了。

    林三七心中狂喜,就算你按750万一瓶,300瓶加起来理论上也有20多亿人民币呀,发大财了好不好?

    林三七又想起了之前他送给花都医科大学几位院长的1953年份车轮牌茅台,这可是价值150万一瓶呀。

    “袁厂长,这个我再问一下,解放后1953年产的车轮牌茅台,现在咱们还有多少存货啊?”

    仓库管理员非常机灵,快速跑到其中一个山洞,出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两瓶酒。

    “领导,您看看,这是不是您要的1953年的金轮牌茅台?”

    林三七拿过来,打开包装纸,露出里面的土陶瓶,这种瓶子以黑黄酱釉外观而闻名,瓶身上还印有麦穗、齿轮和红星组成的“车轮牌”标志。

    除了瓶子新一点外,其他跟他之前送几位院长的茅台一模一样。

    林三七内心这个狂喜啊,心想两个时代,这茅台酒的发展历程还是一模一样,幸好幸好。

    “请问这位同志,你们这个53年金轮牌茅台现在有多少瓶存货?”

    这位仓库管理员想了一下,不确定说道:

    “这是8年前的产的,存货还是有不少的,算一算的话,起码一万瓶总是有的,那边的山洞里占了一半呢。”

    这时候在旁边的周领导已经看出来了,这位小林院长是懂茅台的。

    虽然他不理解为什么这位年轻院长为什么要指定这1935年和1953年两款茅台,但他知道这里面一定有特殊意义,从对方的笑容中可以看出,肯定非常喜欢。

    喜欢就好,喜欢就能推销出去,换成宝贵的外汇,盘尼西林。

    其实周领导也有私心,这茅台酒又不是他个人的,存放在这里,便宜了以后的领导。

    在中央已经点头同意的前提下,与其便宜别人,还不如便宜了他周玉山,把茅台全部通通卖出去,换回来的美元、盘尼西林,那可都是他的政绩。

    哪怕这里大多数茅台是归中央所有,但省里再怎么说也有三分之一的所有权吧,200万美金也足够了。

    想到这里,周领导下定了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