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从电报到电话

    第九十四章 从电报到电话 (第3/3页)

来发常规电报的时候,只能使用这个字表上的汉字,提高总体的电报收发效率。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扩展字表,同时保留含义重复的常用字,制定一份八千个汉字的标准字表,作为军队和朝廷使用的字表。

    最后用完整的四位十六进制数,总共65536个编码,制作能够容纳绝大多数汉字的总表。

    这个按照标准筛选合适汉字的工作,不需要现场的工匠和学生们去做。

    朱简烜写了一份命令,让卫兵送去给随行的礼部官员,让他们完成者三个级别的汉字码表。

    这些人是专业人员,对他们而言是手到擒来的分内之事。

    朱简烜不需要告诉他们是用在电报上的,只需要给出筛选标准就能干活了。

    等他们完成了基本的筛选工作,再让工匠们按照电报收发的原理,稍微修缮整理就能用了。

    等到几十上百年以后,等到电子计算机问世的时候,这三个字表也会成为理所当然的计算机用字表。

    因为早期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和运算空间非常有限,不可能一股脑儿把需要的汉字都塞进去。

    肯定也要和现在控制电报用字范围一样,一步一步的增加计算机字表的范围。

    朱简烜把工作吩咐下去之后,继续带着工匠和弟子们检查和验收新发明的简易电报机。

    现在这种课堂作业形式的验收,只要求他们实现基本功能就行了。

    等到了美洲的时候,朱简烜要去处理美国的事务,会让工匠们在地面上设计制作实用化的成品。

    基本电报机的验证完成后,朱简烜就开始新一轮的课程——声波。

    首先告诉工匠和学生们声波的本质,然后直接引导他们思考将声波和电流变化互相转换。

    这节课之后的课堂作业,也变成了简易有线电话机,或者说是制作拾音器和扬声器。

    朱简烜直接给出了基本设计思路,在两个铜片中间夹上碳粒制作拾音器,将声波转化为变化的电流。

    再用电磁感应原理制作扬声器,将电磁环连接在可震动的盆膜上,背后再放一个磁铁。

    电磁环通电产生磁力,与背后的磁铁互相吸引,向后拉动整个盆膜抖动。

    如果通入的电流是变化的,是用声波震动转化而来的,那电磁环就会带动盆膜还原抖动,将电流变化再次转为声波。

    在此之前的电报机,用电流的联通和断开传送信息,是从电学基础理论上直接推导出来的。

    朱简烜讲明白了发电机的原理之后,大部分学工匠和学生都直接想到了,只要有稳定电源都能制作电报机。

    在原有的历史上,摩尔斯在1835年就做出了有线电报机。

    现在朱简烜将电流和声波联动起来得操作,就跟之前把电和磁联系起来一样令人大开眼界了。

    在原有的历史上,电话机的可行性,也是因为意外被发现的。

    一个意大利裔的美国人,名叫安东尼奥·梅乌奇,本来是研究“电生理学”的,也就是用电击治疗疾病。

    大约在1849年,他有一次给朋友治病的时候,让朋友咬住一个连接着线圈的铜片,应该是他新设计的电击连接设备。

    他去另一个房间里面操作发电设备,结果在发电设备的线圈上,听到了朋友在隔壁房间说话的声音。

    于是梅乌奇开始研究如何用电流传递声音,并在1860年左右做出了成品。

    不过梅乌奇几乎不会说英语,同时穷困潦倒到没有钱去申请专利保护,最终没有得到电话的专利。

    直到1876年的时候,加拿大人亚历山大·贝尔申请到了电话专利。

    托马斯·爱迪生在1877年发明了碳粒拾音器,让电话机传递的声音有基本的清晰度,才让电话有了足够的实用价值。

    在电话发明的整个摸索过程中,真正有用的思路其实只有那么几个。

    毕竟最基本的电话机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

    朱简烜作为穿越者,直接跳过了漫长的摸索阶段,把成熟的原理和方向都拿了出来。

    有了指导思想之后,工匠们马上带着学生动手干活。

    最后只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就做出了基本的原理验证机,或者说是简单的电话机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