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抡才大典,笔削褒贬

    第171章 抡才大典,笔削褒贬 (第3/3页)

例考选。”

    高仪将选庶吉士的流程大致给皇帝介绍了一二。

    条件大致就是——年轻;青词写得好;通过内阁、吏部、礼部组织的自主选拔考试。

    朱翊钧好奇道:“平日所作古文十五篇?那平日撰文不足十五篇又如何?”

    既然说是古文,那就肯定不能是诗词了。

    赋这玩意儿,平日可未必会写这么多。

    高仪耐心解释道:“所以礼部限时一月,就是给诸进士补齐十五篇古文的。”

    朱翊钧恍然,那就得赶稿了。

    赶稿好啊。

    他点了点头,示意高仪继续说:“那选上庶吉士之后呢?”

    高仪跟在皇帝身后,慢慢踱着步子:“送翰林院,命学士等官教习。学业成者,除翰林官外,二甲除编修,三甲除检讨,继续深造。”

    “余者兼除科道、部属郎中主事等官。”

    朱翊钧哦一声。

    旋即摇了摇头,回头看了一眼张居正,斟酌道:“二位先生,选庶吉士,是为阁部大臣储才,如此并无不妥。”

    “但,今科进士四百余人,其增取一百余,乃以今日之考成法、明日之度田,填补州县堂官,各省三司骨干。”

    “若是尽数放在翰林院中修习课业,恐怕仍旧不能补足各部司衙门、州县堂官的缺额。”

    大家共事的时间也不短了。

    现在皇帝屁股一翘,拉屎还是撒尿,两位辅臣已经一目了然了。

    两人对视一眼。

    张居正无奈地摇了摇头:“陛下若是想将庶吉士下放到省府州县,单叫内阁私下说理,实在是为难臣等这老骨头了。”

    听弦听音。

    皇帝这言语,显然是想给庶吉士们放到地方上去磨砺。

    张居正毫不客气地摇头拒绝,只差把不现实三个字直接说出口了。

    朱翊钧好奇看向张居正:“元辅的意思是,内阁也做不了主?那朕去将大宗伯叫来?”

    张居正制止了皇帝让人去请马自强的动作,无奈道:“大宗伯要是摊上这事,恐怕不想致仕也得致仕了。”

    三人走到阑干处,凭栏而立。

    高仪在一旁斟酌片刻,委婉补充道:“陛下,这事不是一纸诏令就能通行的事。”

    “将庶吉士扔到地方……实在过于折辱人了,届时恐怕要生出事端来。”

    张居正更是直接:“要是这样折辱庶吉士,弃官都是小事,只怕届时免不得以头抢地,血溅皇极殿。”

    “届时上下震动,必然又是一场乱子。”

    儒生最讲尊严。

    将四十岁以上的同进士放出去做县令也就罢了,庶吉士这种眼高于顶的当世英杰,想放到地方上去?

    那不是赤裸裸的新朝苛待儒生?

    要闹出群体性事件的。

    如今官吏动辄就是“以水土不服改调别用”,或是“惠州苦寒,非国朝善待儒生之成例。”

    这种环境下,皇帝想搞什么庶吉士发于州郡,未免有些太为难内阁和礼部了。

    戳脊梁骨张居正已经无所谓了,就怕乱了大局——这些人可是真的基本盘。

    皇帝、首辅、次辅,三人只要达成共识,可以说是对朝局一言而决,但如今面对这种涉及到基本盘的事,也不得不慎之又慎。

    朱翊钧闻言,双手把着阑干,脚抵着最下面,身子前后晃动:“也不尽然要全部发去州府嘛。”

    话说到一半。

    张居正皱眉扶住皇帝的腰杆,打断道:“陛下注意仪态。”

    朱翊钧讪讪站直身子。

    他轻咳一声,继续说道:“朕的意思是,可以按自愿原则,将主动提出下到地方的翰林编修、庶吉士,在仕途上酌情优待。”

    这就是诱之以利。

    高仪闻言叹了一口气。

    他摇了摇头,跟不熟悉儒门生态的皇帝解释道:“陛下,士林之中,名望才是根基,没有庶吉士会自损根基,只为少减三五年的堪磨。”

    仕途和名望孰轻孰重,只看多少朝臣对廷杖梦寐以求就知道了。

    皇帝许的这点小恩小惠,还不足以让庶吉士“不合群”。

    朱翊钧思索片刻,朝两位辅臣认真问道:“有人领头,是不是会好很多?”

    两名辅臣一怔。

    对视一眼后,相继点了点头。

    朱翊钧释怀一笑:“那二位先生不妨先拟个章程出来,至于庶吉士的事,朕届时给他们做做‘思想工作’。”

    还有人还欠他债呢,君父要讨债,不还可不行。

    有人前头之后就好办了——国朝有没有成例,在政治阻力上,不可同日而语。

    庶吉士下地方,哪怕先期只是走过场,都是势在必行的事。

    两人对皇帝奇怪的措辞见怪不怪。

    高仪忍不住提醒一句:“陛下注意选拔公正。”

    朱翊钧敷衍地点了点头。

    什么叫注意公正,一甲本来就是皇帝钦点!

    合法又合理!

    张居正见皇帝这模样,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突然说道:“既然如此,届时陛下恐怕免不得要时常过问了,否则,某些庶吉士恐怕要在地方为官十数年还不止了。”

    朱翊钧欣慰地看了张居正一眼——老张头看事情就是远。

    这种选调生外放,十几年不按许诺调回核心的事,他可是太懂了。

    要是上面没贵人记得,甭管你什么庶吉士,还是硕博士,就下放吧,一放一个不吱声。

    张居正这是在提醒自己,若是放手让内阁或者六部去操办,难免沦为分别党派亲疏的工具——庶吉士毕竟是储相人选,谁回朝,谁继续待在地方,仕途可谓云泥之别。

    所以,这事最好是皇帝亲自介入。

    朱翊钧当即表态:“这是自然,届时庶吉士直接上奏于朕,其历年的考成,也由朕与内阁亲自过目后,再考定评分。”

    他既然已经准备亲政,这种事也没什么好遮遮掩掩的。

    张居正对皇帝的勤政,认可点头。

    与高仪一同执礼:“臣等稍后便会同礼部,将章程拟出来。”

    朱翊钧自然是一堆辛苦、操劳、费神之类的词不断往外冒。

    两位辅臣躬身退下。

    只剩下朱翊钧胳膊撑在阑干上,手掌托着脸,出神眺望。

    好一会儿后,他才回过神来。

    伸手招过李进:“李大伴,等殿试结束后,去给李坤送一本《吕氏乡约》,让他好好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