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襄阳劫案
第111章襄阳劫案 (第2/3页)
问题,此时经何文灿一说,才想起来,许多江湖之事,朝廷插手,只会是一团糟,就如派一百个人去捉耗子,远不如一只猫来得有效,甚至还可能把事情越弄越复杂,越弄越麻烦,坛坛罐罐地全打碎了,耗子也没抓着。
太子朱标虽说并未经历过江湖,但他自小便跟随朱元璋修习处理政务,又是个聪明绝顶之人,自然也是很快便想明白了这一层。
“那便让小猴儿接着查吧,你与朱文琅随时联络,他那若是需要什么支持,你须得全力配合,待查个清楚明白,便即刻请旨调动官兵,一举捣灭天一盟!”朱元璋道。
“臣领旨谢恩!”见好不容易说服了朱元璋,何文灿一身的汗,匍匐在地叩头谢恩。
“去吧。”朱元璋一摆手。
“臣告退。”何文灿又叩了一个头,起身站起,后退着出了御书房。
“太子,来,咱们接着商量北疆的事。”看大太监高诵将何文灿送出,朱元璋转头对太子朱标道:“方才说到哪了?”
“说到纳哈出了,父皇。”朱标躬身一礼道:“这纳哈出乃是当年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的后裔,骁勇善战,用兵过人。据传是蒙元朝廷原左丞相扩廓帖木儿的弟子……”
“左丞相扩廓帖木儿?就是那个十余年前死的,汉名王保保的?”朱元璋讶道。
“正是王保保,儿臣记得洪武五年时,这王保保曾于漠北大败我明军,当时父皇还赞过他,说他是‘天下奇男子’……”朱标点头道。
“还真是他!”朱元璋一拍大腿:“这纳哈出是王保保的弟子?怪不得这么厉害。”
“正是王保保的弟子,自鞑子朝廷北迁之后,这纳哈出便率二十万大军雄据辽东,屯驻金山(今吉林双辽)。虽说被我大明铁骑屡屡攻击、辖地逐渐缩减,但到目前为止,纳哈出仍旧控制着西至蒙古、北至女真和朝鲜等地,与北元大汗相呼应。被鞑子朝廷封为丞相、辽东太守等职。我朝欲收复辽东,纳哈出便是拦路虎。朝廷曾四次遣使招降,要么被纳哈出把招降使给杀了,要么被割了耳朵遣返,几次派兵马入辽,也皆告失败。”
“嗯,魏国公也曾多次向朕提起过此人,朕记得有份奏章里边就写了,‘纳哈出在辽东,前后杀掠守御官军二万余人’——忘了是谁的折子了——能和我大明铁骑掰腕子,确实是个人物——看来不打是不行了。”朱元璋点点头:“北征的事准备得如何了?”
“因我大明大力诏谕,加上鞑子朝廷的势力日益衰落,一些鞑子在东北的将校都归附了我大明,最大的势力只剩下了纳哈出,这些年一直都在为北征的事做准备。”朱标续道:“到现在为止,朝廷在辽东已建立有十二个卫所,驻军七万余人,从去年开始,朝廷已通过海运,将大批粮米运往辽东备战,还从陕西、高丽购战马近六千匹,装备辽东官军。这些都是在魏国公的主持之下办的,已差不多了,其中四……朱棣也出力不少。”
“嗯,他们翁婿两个,替我大明扼守北疆,确实劳苦功高……就是可惜了魏国公……这天一盟不除,迟早是我大明的心腹大患!”朱元璋一拍桌子,怒道。
“此事自有朱文琅和何文灿他们侦办,此二人都是精明强干之人,相信很快便能将这伙反贼剿灭。”朱标忙道。
“朱文琅这小猴儿……”朱元璋似乎回想起朱文琅在宫中长大的情形,脸色缓和下来,甚至露出会心的笑意:“也不枉你母后当年这么喜欢他,确实是个聪明机灵的小猴儿,比起你那几个不争气的弟弟,不知道强了多少,只怕不输于朕当年收的那几个义子。”
将朱文琅与自己的弟弟,朱元璋的几个儿子比,朱标哪敢随便接话?只是躬身含含糊糊地“是”了一声。
“太子!拟旨!”朱元璋沉吟一会,猛地开口。
“请父皇示下。”朱标忙躬身应道。
“让户部准备九百万锭库纱,令北平、山东、山西、河南及北方各府州县抽调民夫二十万,运粮一百二十万石,送至松亭关、大宁、会州、富峪等处屯储,作为北征粮饷。令宋国公冯胜与兵部商议,以……”朱元璋一顿:“……以二十万大军为据,拟定北征方略,限……限十月末,呈报上来,明年——洪武二十年——发兵北征!”朱元璋拍案而起。
“儿臣,遵旨!”朱标一下跪倒下去,重重磕头道。旁边的大太监高诵也连忙跪倒,磕下头去。
++++++++++++
襄阳府乃中原重镇。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汉书·地理志》中曰:“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县以北的地区。王莽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建安十三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曹魏、西晋之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汉献帝初平元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襄阳始为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元二十九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
襄阳巍峨古城,山河壮丽,曾有不少骚人墨客赋诗以歌,唐时王维曾有诗《汉江临泛》曰:“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唐徐贞安则有诗《题襄阳图》云:“画得襄阳郡,依然见昔游;观山思驻马,汉水忆回舟。丹壑常含霁,青林不换秋;图画空咫天,千里意悠悠。”襄阳以西二十余里便是隆中,蜀汉武侯诸葛孔明便曾在此隐居长达十年之久,一篇《隆中对》,纵横天下,指点江山,流芳百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字令后人嗟叹不已,隆中曾有牌坊,上书对联一副,曰:“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闻名天下,为万世楷模。
襄阳城天下闻名,典籍中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