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真正的英雄主义

    第546章 真正的英雄主义 (第2/3页)

等领域充当思潮流行的先驱角色。

    以长久的文学品格和知识分子气质的坚持赢得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各国知识分子阶层的崇敬与认可。

    在美国新闻界,有人将《纽约客》称为「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在几乎每一个美国知识分子或中产家庭的书架上,一定有一本《纽约客》。

    林朝阳刚到美国就接受了《纽约客》的采访,当然与兰登书屋脱不开关系。

    现在这两家公司是一个老板,都隶属于纽豪斯新闻集团。

    兰登书屋是80年被萨缪尔·纽豪斯收购的,《纽约客》则是在1985年被收购的。

    跟接手兰登书屋时差不多,萨缪尔·纽豪斯在接手《纽约客》后拿下了原主编威廉·肖恩,直接引发了《纽约客》作者群的抗议。

    但文化人造反通常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纽约客》作者群的抗议被纽豪斯轻而易举的化解,没有带来任何改变。

    《纽约客》对林朝阳的采访是以问答的形式刊出的,标题叫《用文字书写时代》。

    文章的导言是这样写的:

    1991年5月9日,平常的工作日,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图书馆比平时早开了半个小时。

    一大早,便有不少学生聚在图书馆门前,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学校文学社团的学生,也有一些外来的文学爱好者。

    他们看起来很兴奋,热情洋溢,在图书馆开馆之后他们走进了图书馆,由展示海报和图书所组成的道路一直通往社区活动室,让气氛变得庄重而肃穆。

    今天在这里有一场特殊的活动一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颁奖仪式。

    这个已经拥有二十多年历史的文学奖项自诞生之日起,就将诺贝尔文学奖视作自己挑战的目标。

    值得欣喜的是,在多年的评奖过程中,它的获奖者和提名者中确实有许多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肯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的成功。

    今天的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将迎来它的第十一位获奖者,一位中国作家林朝阳。

    他很年轻,看起来比大学生们更加精力充沛。

    在颁奖后,他被热心读者们团团围住。如此受欢迎的场景令人很意外,这可是一位来自万里之外的中国作家。

    他谦和的回应着读者们的需求,「这是我和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有可能是最后一次」,林朝阳如此说。

    事实上确实如此,来参加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颁奖仪式,是他第一次踏足美国。

    不管是对于这些读者,还是对他而言,这样的见面都是珍贵的。

    他说:「要珍惜每一次见面。」

    导言结束后是采访的正文,林朝阳没有看下去,那些问题和回答他现在还记得,实在没有看的必要。

    「这篇稿子最后对你的评价可不低!」芦安·瓦尔特翻着杂志说。

    然后他问林朝阳,「今天打算去哪儿转转?或者我带你去一些有意思的地方采采风?」

    兰登书屋为林朝阳筹办的活动在两天之后,这两天都是自由时间。

    「去趟图书馆吧。」林朝阳说。

    听到这话,芦安·瓦尔特知道林朝阳必定是要为新书做准备了,他兴致勃勃的拉着林朝阳上车直奔纽约公共图书馆,

    走进图书馆,林朝阳一头扎进了期刊室。

    「林,需要我帮忙吗?」芦安·瓦尔特问。

    「不用,你忙你的就好了。」

    芦安·瓦尔特见林朝阳埋首于一堆旧报纸、杂志之中,也乐得轻松自在。

    如此一日轻松度过,第二日又是如此,芦安·瓦尔特感觉有些无聊了,跑回了公司去上班。

    隔天上午,林朝阳出现在哥伦比亚大学校园内,今天他将会在哥大的洛氏纪念图书馆进行一场演讲。

    演讲活动是兰登书屋和哥大东亚提前沟通好的,林朝阳到校后先是见到了东亚系系主任汉斯·别林斯顿。

    汉斯·别林斯顿是美国知名的中国史和中国古典语言文学专家,他对林朝阳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亲自带领着林朝阳和芦安·瓦尔特来到了洛氏纪念图书馆。

    洛氏纪念图书馆是哥大校园内众多图书馆中规模比较大的图书馆,因为位于哥大校园中心,所以哥大经常会在这里举办一些比较重要的活动。

    在洛氏纪念图书馆前方,一尊名为「母校」的女神立在那里,女神雕像身穿学袍,头戴桂冠,坐在王座上,目视前方。

    它的扶手前有两盏明灯,象征着智慧和信条。

    在女神雕像身后,就是洛氏纪念图书馆的阶梯,拾阶而上,十根高大的罗马柱雄伟壮观,它的圆形穹顶也是哥大校园的标志之一。

    步入图书馆,来到活动厅。

    林朝阳有些讶异,前几天在俄克拉荷马大学,还可以说是学生们因为有颁奖而捧场,今天的场面着实令他感到意外了。

    只见偌大的活动厅内此时已经人满为患,连过道上也站了不少人,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不知道为何而来的紧张气氛。

    「这场活动从你踏上来美国的飞机,我们就在跟哥大预热了。

    你不知道,你的《梵高之死》在哥大的学生群体当中相当受欢迎。」

    林朝阳听着芦安·瓦尔特的话有些好奇,「为什么?」

    芦安·瓦尔特想了想,说:「大概是因为每个无所事事的大学生都做过当艺术家的梦。’

    好毒舌!

    让大学生们听到怕不是要打死你!

    「你别小瞧你的影响力,之前你得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就在美国见了不少报纸。

    这回领奖,《纽约时报》《纽约客》都有报道,要说在普通读者当中,可能没什么。

    但在高校里,学生们最愿意追你这种「不太大众的明星」!’

    芦安·瓦尔特的说法可以说精准的剖析了大学生们的心态,追求的就是个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像林朝阳这样在美国有些名气的外国作家,恰好满足了他们的这种审美追求。

    所以当他走到演讲台前,如同火星落在了稻草堆上,现场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弄的林朝阳都有些发懵。

    这反应未免也太夸张了吧?感觉今天不讲点干货都对不起这些学生们的反应。

    活动厅占地广大,尽管是白天,也必须要依靠灯光才能提供充足的光线。

    在灯光下,林朝阳看到了一双双眼晴如夜空中的星星,明亮而充满期待,让他忍不住想起以前在燕大演讲时,那时似乎也是这样。

    「非常高兴能够来到哥伦比亚这座顶尖学府和诸位进行交流,虽然我的演讲才刚刚开始,我已经预感到这将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

    就在昨天,我还在苦恼今天的演讲应该讲些什么内容。」

    林朝阳上来先卖了个关子,引来了不少人的好奇。

    「那天我跟编辑在第七街的麦克索利酒吧喝酒,偶然间碰见了罗伯特·劳森伯格。他,你们知道吗?」林朝阳问。

    底下不少学生点头。

    林朝阳玩笑着说道:「看来他的知名度在美国不太行,才这么些人知道。在我们中国,我如果问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