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2章 崇祯的真正目的是发动内战

最新网址:m.yuedsk.com
    第1222章 崇祯的真正目的是发动内战 (第1/3页)

    在古代。

    地主和士绅阶级最喜欢的就是灾年。

    普通自耕农抵御自然灾难的能力差,需要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度过灾年。

    能帮他们的首先就是地方官府。

    但...

    很多地方官员会想办法隐瞒不报,甚至丧事喜办,把灾年说成丰年。

    因为当时的人比较迷信。

    认为天灾是人祸造成的。

    哪里出现了天灾,就意味着那里的地方官治理有问题,追究起来地方官要负主要责任。

    其实不仅官员如此,皇帝亦是如此。

    以明英宗为例,正统四年京师一带天灾不断。

    明英宗为此下了罪己诏。

    实际上。

    有明一朝的罪己诏共有有二十七份。

    数量最多的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有六份罪己诏。

    其次是明太祖朱元璋和代宗朱祁钰,他们各有五份。

    英宗,世宗和神宗各有两份。

    惠帝,宣宗,宪宗,孝宗和武宗各有一份罪己诏。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官员不敢如实上报灾情。

    就算如实上报,开仓放粮也需要手续和时间。

    灾民根本等不及。

    于是百姓们就只能求助于有存粮的地主和士绅。

    面对主动找上门的灾民,地主和士绅并不会像影视剧中一样对殴打驱赶灾民。

    相反的是。

    他们会连夜开设粥场,赈济灾民。

    他们每天只会供给灾民少量的稀粥,吃饱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至于饿死。

    当消息传出,附近的灾民会蜂拥而至。

    这时候地主和士绅才会露出真面目。

    他们会劝说灾民,让他们用土地换取粮食。

    灾民不同意?

    好!即日起停办粥场。

    灾民们本就没多少存粮,为了来这个粥场,所剩不多的粮食也在路上吃完了。

    粥场一旦停办,他们既没有存粮果腹,也没有足够的粮食支撑他们去别的地方求生。

    况且。

    人在极度饥饿的情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ued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