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宣德(1)
最新网址:m.yuedsk.com
后记·宣德(1) (第1/3页)“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啊!”
“江南的丝绸,安西的棉花,两广的红糖……都是上好的货色啊!”
“都往这看看啊!今日肉价作贱,猪肉十二文,牛羊肉十文贱卖!”
“南中和云南的美玉,都别错过啊!”
六月夏末,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街道两侧铺子分别有伙计走出来叫卖。
宽阔四丈的长街留有两丈的马路,还有左右各一丈的人行道。
人行道每隔十余步便与绿树,每棵树下都有水泥的长椅可以入座。
白墙黑瓦高二层并排而去近一里的长街,不知道的兴许以为是那座繁华大城的街道,然而仔细往长街两头走去,南北两个牌坊却让人惊掉下巴。
【大宁白城府高桥镇】
牌坊内容让人不敢置信这繁华的地方竟然只是一个镇子,而街道上那熙熙攘攘的人群所穿戴的绸缎成衣更是让人咋舌。
“吁!”
一个中等身材的男人出现在了牌坊下,在镇口便寻到了一座二层酒楼。
他递出马缰,对酒楼门口站着的小厮示意:“兄弟,帮忙喂喂马料!”
“客官您这马是吃什么料的?”小厮见这人要来店里,当即摆上笑脸,走上前来接过马缰。
“弄点玉米粉吧,再放半斤干豆,记账上。”
男人说了一句,便从怀里拿出一枚钱币丢了过去。
“诶!好嘞!”
小厮接过那枚钱币,瞧着钱币上标写的“十文”,不由感叹这男人出手大方。
自宣德以来,关外经济式微,除吉林不受影响,其余地方经济却比不上洪熙时了,偶尔有人打赏也不过二三文,鲜有十文者。
“上客!”
小厮朝酒楼内唱声,很快便有另一名小厮连忙迎接过来。
“贵客是坐二楼还是一楼?”
“坐二楼窗边,有位置没?”
“自然有,您这边请。”
二人一问一答,小厮带着男人向二楼走去。
尽管是个小镇,但酒楼内客人却并不少。
一楼大半位置都坐满,哪怕到了二楼,沿街的三张窗户桌子也有两张被坐上。
男人赶巧得到了最后一张桌子,入座后便接过了小厮递来的菜单。
“来壶米酒,要肇州和吉林产的,若是味道不对,我在你们这也是有人的。”
“您这是哪里的话,小店可不做这种丧良心的事情。”
二人一问一答间,男子又陆陆续续点了一荤二素和两碗米饭。
这样的举动若是放在洪武、永乐年间,那怎么的也得被奉为上客。
然而在如今这個世道,一个人这么吃饭却并不夸张,哪怕在经济式微的大宁。
小厮接过菜单离开,路上经过了挂在柱子上的日历,而日历上则是写着“宣德十年六月十七甲辰”。
距离洪熙年间已经过去十年,宣德皇帝在位也已经十年之久。
在过去十年时间里,大明朝的政策都偏向民生,各地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这些工厂制作的商品,被海船和火车运往了河中、南洋、小西洋、东洲、北洲等地,更有甚者远洋贩卖往西洲而去。
不过随着海外市场逐渐饱和,工厂的建设也渐渐慢了下来。
正如这个从外面返回故乡的男人,便是外出返回的一名工部官员。
尽管只是从九品的建造局副使,那也是年俸三十贯的美差。
“唉,这世道真是越来越不行了,今年除了衙门雇了半个月的工,其余时间便只剩下务农了。”
“谁说不是,还是十几年前好,到处有工做。”
“你说我们自己种地一年才收入十几贯,去北边给老爷开荒的那群人,据闻开荒一亩赏钱三贯,你们说说这像什么话……”
“哼,明年我也把地租出去,去北边开荒去!”
“能留下来就行,我们村好几户人都找关系南迁了,唉……”
男人耳朵灵敏,将隔壁桌的话给记到了心底,安静听着。
“听闻这几日府城那边来了许多朝廷的人,都是从京城下来的,这报纸上也说要修建直接连接北京的铁路,你们说是不是真的?”
“直接连接北京?那不得穿过南边的沙地?”
“沙地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听闻朝廷几年前就开始派人去沙地种树了。”
“这铁路若是能修起来,起码有两年散工可以做,日子也不用过得紧巴巴的了。”
“是极是极……”
众人谈话间,男人的酒菜也上桌了。
听着没有太多营养的话,男人加快了吃饭的举动,不到一刻钟便起身下楼结账。
“承您的照顾,合计五十二文,收您五十文就行。”
“没零散,再给我装满豆料就行。”
掌事算账笑着给出账目,男人甩出一枚百文面额的通宝。
掌事闻言笑着点头,对旁边的小厮道:“给这位上客装二十斤豆料。”
“这就去!”小厮乐呵呵找出一个麻袋,随后便往装马料的地方走去。
不多时他便提着二十斤豆料赶来,而男人则是掂量道:“这豆料现在都降到二文半一斤了?”
“近来丰产,所以降了一些。”
掌事笑着回话,男人也不多说别的,单手拎着二十斤豆料便走了出去,在外面小厮的帮助下上马离开。
他穿过了高桥镇,整个镇子就一条主干道和十几条小巷子,合计也不过四五百户人家,不会超过三千人。
镇子繁华,镇外也不差。
从牌坊下走出去,一眼望去是看不到边的耕地。
这些耕地已经开垦二十余年,基本都是洪熙年间开垦出来的田地。
曾经这些地方不适合耕种,但后来随着朝廷调拨抽水机下来后,依靠抽水机冲刷,许多盐碱较重的荒地都被冲刷成了适合耕种的土地。
加上这些年磷肥、土化肥产量增加,价格下降,作为化肥原产地的农民,当地许多百姓都能用上化肥,诸如小麦、玉米等作物的产量也基本能稳定在每亩一百八十斤左右。
这样的产量放在五十年前根本不敢想象,哪怕放在二十年前,高桥镇附近的耕地也不过才能亩产九十余斤罢了。
只是二十年时间的环境改造和化肥播撒,便创造出了产量翻倍的奇迹,这不得不让人感叹。
当然,并非所有地方都能产量翻倍,起码一些原本就不错的良田在使用化肥后,产量也不过增加二三成罢了。
“驾!”
男人策马在官道上狂奔,大约半个时辰过去,跑出三十余里的男人勒马拐入了一条丈许宽的乡道而田间种植着高高的玉米。
再度走了一刻钟后,他便见到了道路尽头的一个村落。
“回来了!”
男人策马往前走去,饶是这小小村落,也建有一个牌坊和一片水泥地。
男人看了看那水泥地和旁边的一座小院子,小院子高挂“王河屯村吏所”的牌匾,而面前的水泥地也是为了方便收赋税而铺设的。
没有过多生事,男人低调返回了家中。
由于正在饭点,许多人都在家里吃饭,所以一路上也没遇到几人。
“芸娘、我回来了!”
男人走后门将马匹牵入家中,很快便听到了前院的嘈杂声。
不多时一个身材匀称,身穿大袖褙子的女人便从前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ued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