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辛亥变法

    第552章 辛亥变法 (第2/3页)

子的同时,目光紧盯着王回。

    “回陛下,都看过了,臣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王回谦卑说着,朱高煦也开口道:“从户部调二千万贯,由你经手对北方进行改革,后续需要多少再逐步调拨,可有异议?”

    “陛下圣明,臣只有敬仰,而无异议。”

    王回姿态这般,朱高煦也放下手中茶杯道:“工部那边根据过往勘察已经得知,西南可兴修的铁路约六十七条,长不过四百里,短不过数十里。”

    “朕已经将百里以下铁路剔除,留下十二条铁路,总里程二千八百余里,你看看吧……”

    朱高煦话音落下,站在他身旁的洪保便拿起奏疏,走向王回同时递给了他。

    王回接过后翻看了一下,发现这些铁路从筹建到竣工,时间最长的也不过两年半,最短的则是一年,总耗费一千二百万贯。

    也就是说,朝廷需要在两年半的时间里,陆续支出一千二百万贯。

    这一千二百万贯,算上北方的二千万贯,合计三千二百万贯。

    需要知道,如今大明的岁入也不过六千六百余万贯,正常的六部、百官、地方衙门、兵马司、教育司等支出合计是四千百万贯,军队支出一千六百万贯,铁路、水利等工程维护五百万贯。

    正常的行政、军队支出合计是六千一百万贯,每年能积存五百万贯。

    这五百万贯,正常都是用来修建铁路和地方道路、水渠、水库的,而今年随着一条条铁路的不断竣工,支出好不容易才下降了一些。

    三千二百万贯,即便大明朝不修建这些工程,也需要最少六年才能攒下,而今却一股脑都花出去了。

    王回有些唏嘘,但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有了这三千二百万贯的投入,才能让大明的财政保持高速的增长。

    “扣除这三千二百万贯,国库今年应该还能积存九千八百余万贯。”

    “不过其中有近三千万贯是发行国债收到的款项,几年后,连本带利还需要偿还约四千万贯。”

    王回给朱高煦提了一个醒,朱高煦颔首道:“北方的事情,你预计几年能有成效。”

    朱高煦不在乎这国债的四千万贯,毕竟这还需要八年时间才支付。

    相比较国债,他更关心的是北方的经济变革。

    积攒那么多钱粮在国库而不动用也不方便经济流通,所以这些钱必须要有所去处,并且要物超所值才行。

    北方的经济变革就是吸纳那么多钱粮的最好项目,而它一旦成功,便能立即改变现在的南北经济地位。

    不说能超过南方,但起码差距不会那么大。

    “臣预计三年能见到初步的成效,届时朝廷每年会保持约5%左右的财政增长率。”

    “十年过后,朝廷便能彻底掌握印度厮当、日本、朝鲜及大部分沿海藩属国的市场商品。”

    “不过在此期间,朝廷也需要加大对海上军队的投入,保障海军有足够的威慑力来让朝廷的商品流通藩属国内而不遭受限制。”

    “十年后,臣预计朝廷的财政收入将达到一亿贯,而基础财政支出则是会控制在八千万贯左右,每年能积存两千万贯。”

    王回的这番发言很是大胆,而朱高煦听后则是思考了片刻。

    他记得从英国1773年制定《印度规管法案》开始,英国的财政收入便不断地水涨船高,不到三十年时间,英国财政收入反超清朝,并将其远远甩在了身后。

    这是东西方之间,中原王朝第一次在财政收入上败给西方单一国家。

    哪怕是被人嘲讽很穷的明末,其财政收入也能达到二千七百万两,比同时期的日不落西班牙还要略高一些。

    不过这并不奇怪,英国当时的经济市场已经很大,加上科技不断发展,欧洲人口也不断增加,所以能实现财政收入反超并成功破亿。

    当下的世界人口虽然不如十八世纪末的一半,但大明拥有的人口市场却远超英国。

    大明加藩属国,合计两亿六千多万人的人口市场将会是大明财政水涨船高的关键。

    这其中,印度厮当无疑是大明所掌握最大的人口市场。

    维持当下十六个国家格局的印度厮当,是大明需要长期坚持的一件事。

    除此之外,便是日本关东、天王、关西三方势力的平衡,以及朝鲜国王、文武两班的平衡。

    至于其它国家,目前中亚和西亚的藩属稳定需要帖木儿国,南洋则是需要暹罗国。

    掌控好这些国家,这些地区就不会出现什么无法应对的事情。

    只要大明能巩固好自己治下的这些疆域,日后便不是大明被欧洲孤立,而是世界孤立欧洲。

    思绪之间,朱高煦这才开口道:

    “北方的经济很重要,不仅要发展重工业,我所写上去的轻工业也同样重要。”

    “北方日后淘汰的技术和机器,则是可以经过校正后送往西南,至于江南,我自有打算。”

    朱高煦并不觉得北方可以一直稳稳压制江南,甚至联合西南也不行。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从这次江南的官商勾结就能看出。

    江南,天生就适合搞金融,而金融来钱一定会比实业要快。

    或许朱高煦应该庆幸,由于大明地大物博,地形复杂,所以大明注定不可能像后世美国一样去工业化,专心金融。

    江南可以金融,北方也可以搞工业好和大农场,可西南与西北却不行。

    大明的人口市场,足够吃下中高端工业和金融以及农业。

    正如后世西方人所畏惧的一样,以中原王朝的人口规模,一旦其迈入发达,其它的发达国家都将会被它给挤掉,除非有更为先进的技术并带来新的工业革命。

    吃肉又喝汤,然后将喝不完的汤交给几个维护地区和平的小国,这就是朱高煦想做的事情。

    至于能不能成功,那得先做了之后再讨论。

    “还有事吗?”

    朱高煦将自己的思绪从脑海中抽出,侧目询问起了王回。

    见状,王回作揖示意:“臣告退……”

    在朱高煦的目光中,王回一步步离开了武英殿的偏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