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孜孜不倦

    第51章 孜孜不倦 (第3/3页)

    “更近些就不必多说,两宋厢军逃亡,北虏治下的蒙古人也是争先逃亡。”

    “比起前朝,我们的逃亡数量算是很少的了。”

    “况且,这些逃兵逃了也好,最少让队伍的不稳定变得巩固,再往后的逃卒也越来越少了,都是些不愿意服役的军户子弟。”

    傅友德给朱高煦上了一课,不过这也是和朱高煦不了解古代和近代军事史所导致的。

    如果他但凡前世上点心,那他就知道哪怕到了近现代,在开国之初的逃兵数量也不在少数,甚至在报告中出现过一个地区逃亡两万有余的记录。

    不过对此,大部分将领都是从担心变得逐渐放心。

    近现代都如此,更别提明初军户了。

    虽然明初军户待遇不错,往往能在驻地得到二十亩至一百亩的屯田,还拥有包括“月粮”和“行粮”的军饷,但同样他们承担的责任也更大。

    一户军户中,除了担任军士的父外,其余诸子也会被授予余田。

    一户军户要先耕种卫所的军屯田,然后才能种自家的余田。

    前者的五十亩军屯田所产粮食,仅有十二石属于军户,而后者的余田不论多寡,都要承担每亩一斗二升的征粮,接近民户征粮的四倍。

    除此之外,一年下来虽然还有二十四斤盐的福利,但要命的是他们还得做好随时被移民的准备。

    这样的条件下,洪武年间一百八十万军户中逃亡数万户也能接受。

    不过以朱高煦过往查阅的府军制度来看,军户子弟往往大多三代而满,四代则逃。

    如今的洪武朝军户大多还在第二代,第三代还没有成长起来。

    一旦这第三代子弟成长起来,那卫所制的崩坏也就要开始了。

    不管怎么样,日后大明都得像大唐一样转为募兵制。

    想到这里,朱高煦也对傅友德作揖:“小子受教了。”

    “好了,你还有甚不解的东西,都一一道来,我给你解释。”

    傅友德见朱高煦听得进去,当即也来了兴致,毫无保留的询问起了他。

    朱高煦见状也高兴,连忙将自己不解的问题一一抛出,并在傅友德的解释下逐渐明了。

    即便时间一点点逝去,太阳一点点西斜,却也无法打断朱高煦如海绵般吸取知识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