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削藩论》

    第22章 《削藩论》 (第3/3页)

编五千六百人,看似不多,但聚集起来就会很多。

    朱允炆削藩时,朱元璋临终前任命的顾命大臣齐泰就曾经上疏过,可以效仿推恩令的方式,削去藩王兵权,以此让藩王没有实力和朝廷对抗。

    然而,朱允炆没有选择齐泰的建议,反而选择了自己老师黄子澄的建议,认为天兵一至,藩王必定俯首称臣,乖乖交出手中兵权,等待发落。

    这样的选择,直接导致了靖难之役的爆发。

    朱棣上位后,他不仅和齐泰的思路一样,甚至还补全了齐泰没有想到的许多办法。

    同样削藩,朱棣是没有坐稳皇位的时候,通过复封建文帝朱允炆削的几位藩王,来表达自己的善意,换来兄弟们的支持。

    坐稳皇位以后,再通过各种各样的原因,来削除这些藩王的三护卫。

    对于弱藩,朱棣先是进行警告,然后在对方再次犯错时出手,剥夺对方的护卫。

    对于强藩,朱棣则是在其子嗣成年后,从王府护卫中抽调一部分护卫给其充当护卫,完全是“明代版推恩令”,可以说手段相当高明。

    当然,最关键的是,朱棣并没有违反朱元璋留下的祖制,从来没有像朱允炆一样大肆宣传要废除藩王制,只是通过大变动将这些有实权的藩王变成无权的藩王。

    就算是废藩,他的理由也很充分,让下面的人找不出借口。

    可以说,朱高煦只要稍微改改朱棣的削藩政策,就可以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

    想到这里,朱高煦思虑过后才缓缓开口:“我以为……”

    朱高煦将自己想到的削藩政策全盘而出,脸上从容不迫,甚至还有闲心思在口干时坐到一旁喝茶润喉。

    不过,此刻的李景隆没有在意这些,他完全沉浸在了朱高煦口中的削藩手段上。

    饶是他不管怎么想,都觉得朱高煦所说的一切是眼下大明削藩最好的手段。

    只要日后的朝廷采用,那削藩根本不会引得诸藩震动。

    想到这里,李景隆看向朱高煦的目光都柔和了不少:

    “此子,真乃我大明之肱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