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学院的困境

    第454章 学院的困境 (第2/3页)

栋7层的综合楼,86年的时候启用。

    一开始,这些建筑勉强够用,毕竟那时候每年学校只招一百名左右的学生,但是现在学校每年招生的数量已经翻倍了还不止,在校学生也已经逾千人。

    如今的央音,教学用房已经十分拥挤。

    学校也考虑过要扩建校舍,但这个事情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促成。

    而且学校这几年主要的工作重心就是“211工程”的立项,根本无暇去做其他事情。

    前些日子,周彦还跟刘林聊了这事,看得出来,因为211工程立项的事情,刘林也是焦头烂额。

    刘林本来身体就不太好,最近气色越来越差了。

    上次刘林自己还说丧气话,说是他恐怕坚持不到211工程立项了。

    之前刘林就想要病休的,但是因为实在惦记211工程立项的事情,一直坚持到现在。

    上次周彦在校长办公室碰到王次召,当时刘林就是在跟王次召聊211工程立项的事宜,现在学校211工程立项的事情,已经全部交给王次召了。

    王次召善于交际,确实是个适合的人选。

    外界看央音,是风风光光的,却是不知道学校有一堆事情让人焦头烂额。

    周彦笑着说道,“近十年学校发展很快,教学资源确实慢慢捉襟见肘,领导们也在尽量想办法帮大家解决这些问题。说起来,我算是个幸运儿。”

    听到周彦说自己是幸运儿,学生们都来了兴趣,好奇他为什么这么说。

    “我是87年入校的,琴房跟综合楼刚刚盖起来没多久。当时我们用琴房,并不是很难,傍晚黄金时刻通常也能约到琴房,如果是周中的白天,琴房基本上是随便约的。”

    学生们都露出了羡慕的表情,谁不想琴房能够随便约呢?

    “周老师,你们之前可真幸福啊。”

    “是啊,我是极其幸运的,我们之前的师兄师姐们,哪有什么像样的琴房给用啊。上次我跟郭主任,郭文景,你们应该知道,他是我同系的师兄,从前他们在学校的时候,想要练琴是极其不容易的,经常要跑到各位老师家里面蹭琴……像我们作曲系,有一点好,钢琴倒也不是必需品。”

    “郭师兄就是主修的小提琴,这就要比其他主修钢琴的同学要有优势,他创作的时候,很多时候,抱着一把小提琴就能开动了。”

    本来他们是在聊琴房不够用的事情,这会儿听到周彦说起学校以前的事情,学生们也听的津津有味。

    虽然他们不是作曲系的,但是听过作曲系很多事迹。

    作曲系有两代比较出名。

    一代是谭盾、郭文景、叶小刚他们那一代,被称为黄金一代。

    另一代就是十年后周彦、贾国屏以及李涛这一代,被称为白银一代。

    相较而言,白银一代好像不怎么起眼,贾国屏现在还在国外学习,李涛跑到周彦工作室做配乐了,最出名的周彦,更多的名气还是因为通俗作品来的。

    “周老师,你作曲的时候,用什么乐器?”有学生好奇道。

    “那当然是用竹笛啦,周老师的竹笛那么利害。”

    “是啊,听说周老师的竹笛是大师级的。”

    周彦主修竹笛,很多学生都知道,现在民乐还经常演奏周彦的那几首曲子,包括《暗香浮动》、《共饮长江水》以及《西游幻想曲》。

    关于周彦的竹笛水平,传来传去,也是越来越夸张了。

    他的竹笛水平,当时确实跟专门学竹笛的学生们水平差不多,甚至是中上游,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也没有太大的长进,更谈不上是大师级。

    周彦笑着摆摆手,“我作曲,基本上手边有什么乐器就用什么乐器,实在没有乐器,就用脑子空想,等到有时间了,再用乐器去验证。”

    其实这也是大部分作曲家的常态,作曲的时候,乐器只能是辅助,更多的时候是靠理论。

    这跟流行作曲不太一样,很多流行曲创作者连乐理都不太懂,随便找个乐器扒拉几下,甚至直接自己哼,都能作出好听的流行曲。

    因为流行作曲要的只是简单的旋律,对乐理的要求并不是必须的。

    什么和声走向、织体、配器,他们都不用了解。

    这时候,周彦话锋一转,又聊起了乐团刚才的表演,“《甲骨文》是郭师兄今年最具雄辩性的作品,他在乐曲中描述了女娲补天的古老传说。这部作品中,他使用了十五件乐器,而且是以打击乐为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