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哟哟,这骂朕的怎么都是熟人呢?(中秋加更)

    第240章 哟哟,这骂朕的怎么都是熟人呢?(中秋加更) (第2/3页)

大理寺寺卿。”

    “调山东布政使李赞,入京担任大理寺左少卿;侍讲学士周洪谟,担任大理寺左少卿。”

    “调左春坊左赞善刘俊、左春坊司直郎李泰、左春坊清纪郎高诚、鲍相入大理寺,担任右少卿。”

    “大理寺再多设一个统吏司,天下皂吏,归大理寺管辖,由大理寺右少卿管。”

    这是权力明确。

    大理寺负责审案、判案,而刑部做最高决策。

    大理寺统率皂吏,其实是掌握警.察之责。

    “都察院职能不变,负责监督刑部、大理寺、以及天下百官。”

    “和监察司、军纪司,并列为五法司。”

    胡濙皱眉:“陛下,这军纪司为何而设?”

    “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监察司的划分,诸卿没有异议吧?”

    “都察院和监察司的权责也要分开。”

    朱祁钰暂时没回答:“二者都有监督纠察之责,但都察院执掌宪台,权力更大。”

    “监察司,主要任务是监察大理寺,大理寺行事刑罚权,要在监察司监管范围内。”

    “一是监管立法、执法。”

    “二是肃贪,监察司可组建监察局,负责肃贪天下官员。”

    “都察院御史发现情况后,呈交给监察司,由监察司负责肃贪,清肃官场风气。”

    监察司做检察部门。

    同时,给了都察院另一个行驶职权的途径。

    都察院必须禀报给皇帝,由皇帝派刑部、大理寺等协查,需要漫长的过程。

    但皇帝选择放权,放权给监察司,让监察司出面,直接肃贪。

    “陛下的意思是,让五法司互相监督、互相协助,协同办案?”朝臣明白了。

    但明初时,太祖皇帝设三法司,导致三法司互相推诿,一度三法司走向崩溃。

    朱祁钰设五法司,很有可能造成明初的景象。

    “五法司职责明确,不可相互推诿,相互推诿者,一概免职流放。”朱祁钰加了一条。

    “那就说说这军纪司。”

    “朕打算在军中,推行一套独有的制度。”

    “军纪司负责纠察军纪、军规、核定功劳等等;”

    “军吏司负责遴选军中吏员,给军吏一个上升的通道;”

    “再设步兵司、骑兵司、水兵司,再设一个建造局、夜不收局、墩台局等等。”

    “军纪司听命于军机处,为朕直管。”

    “其余各司,归入兵部。”

    皇帝这是把军权攥在手心里。

    “兵部新列入四司。”

    朝臣明白了,军纪司就是军中特务机构,是悬在兵部上的一把刀。

    “陛下,讲武堂可否并入兵部?”孙原贞问。

    “不可。”

    朱祁钰断然拒绝:“朕有别的安排,但兵部可设一个新学堂,朕不设限制。”

    “取消行人司,改为侍卫司,负责宫中侍卫,隶属于军机处。”

    “五军都督府,职能不变,都督入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

    “如今漕运重要。”

    “朕打算设转运司,下辖漕运司、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和驿递。”

    话音方落。

    王竑躬身道:“陛下,漕运、盐课,驿递都是重中之重,不应设在一司之下。”

    朝臣都点头:“陛下,当单独立司,不应互相挟制!”

    “那就设一转运司,将都转运盐使司和漕运司合并到一起,负责转运。”

    “再设驿递司,和盐课提举司并列。”

    “诸卿意下如何?”

    朝臣点头。

    “裁撤王府长史司,归于宗人府即可。”

    “将军府内官职取消,不设官职。”

    “再就是教育了。”

    “设教育司,国子监、讲武堂,天下学社,俱归教育司管,教育司下可设一个经厂,负责刊刻。”

    “翰林院地位不变,增设一个藏书局、一个修史局,再设一个经厂,负责刊刻。”

    “诸卿,中枢吏治,这么改,意下如何?”

    朝臣倒是没有太多意见。

    只是增设了几个司,行政成本提高。

    但好处多多。

    全都提高了权力。

    “地方也要改一改。”

    朱祁钰斟酌着道:“督抚是朕设的,但等天下犁平之后,自然会撤销,归于原点。”

    “原来地方布政使、都指挥使、提刑使三司掌管权力。”

    “但实际上,权力归于巡抚和镇守太监。”

    “反正三司已经成了空架子,不如就彻底改了得了。”

    话不能乱说呀陛下。

    巡抚只是临时设的而已,没有具体官位呀。

    群臣刚要劝。

    朱祁钰摆摆手:“以后各省设巡抚,负责行政和司法,布政使、提刑的权力归于巡抚。”

    “巡抚由中枢指派,德才兼备者当之。”

    “每个省固定一个巡抚,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增设一位副巡抚。”

    “倘若遇到战争,巡抚可加授军事大权,则晋为督抚,都督和巡抚的合称。”

    “宫中指派镇守太监,但镇守太监不参与行政、军事,只负责监督,呈报中枢,得圣旨方能调兵。”

    “都察院、监察司定期派出巡按使,巡视天下。”

    “都指挥司职能不变,都指挥使管辖省内军事,卫所兵合并为军时,设总兵统制,都指挥使无权调动有军号的军,备倭军、护漕军等军,都指挥使皆无权调动。”

    皇帝在防着都指挥使率众造反。

    所以不设总兵,战时下圣旨设总兵,军队解散后,总兵自动取消。

    仍然实行卫所制。

    “卫指挥司和千户所仍然不变。”

    “军纪司定期派出军纪使巡视卫所,负责纠察军纪。”

    原来军纪司做都察院的工作呀!

    朝臣这回明白了。

    皇帝用军纪司,抓地方军权。

    “还有一件事,朕想跟诸卿商议。”

    朱祁钰说道:“朕打算取消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官职……”

    “陛下,您想让夷人知道朝堂的打算吗?”胡濙有点无语。

    “这些部门,靡费良多,又毫无价值,朕想取消掉。”朱祁钰语气弱弱的。

    “陛下,靡费一时,等瓜熟蒂落时,便是朝堂收获果实的时候,收益大于投入的。”胡濙道。

    朱祁钰觉得,这种名义上的统治,根本就毫无意义。

    不如撤掉宣慰司等没用的,留下招讨司就够了。

    “罢了,不撤就不撤吧,但经费减半。”

    朱祁钰也不商量:“吏治就议到这里。”

    “具体划分阁部拟出条陈,再行具体商议。”

    “大框架就定下来了,其他的你们决定吧。”

    预计吏治改革需要半年时间结束。

    基本上没有什么大改,就是明确职能,精准划分。

    然后又增设了些部门,遴选些人才入京。

    最重要的是,扩大了各部门的职权。

    所以朝臣是很满意的。

    “陛下,南京也按照中枢的方向改?”胡濙问。

    “南京各部适当裁撤,有用部门留下,没用的合并入北直隶。”朱祁钰在降低南直隶的地位。

    为以后拆分成省做准备。

    漫长的朝议终于结束了。

    下了朝,朱祁钰先喝口参茶,实在是累。

    坐在龙椅上休息片刻。

    乘坐撵轿去西华门。

    西华门外,近三千文人,有的是被朝堂强征来的,有的是仰慕京中藏书,自投罗网的。

    有的确实骂了皇帝,但更多的是被牵连无辜了。

    厂卫还在抓人,往西华门送。

    有的很无辜,睡觉的时候被抓了出来,然后被送到了西华门外,番子不许他们喊冤,就让他们安安静静地跪着。

    跪了一个晚上的,又冷又怕的,整个人都惨了。

    等天亮后被抓来的人,都看见了被挂在午门上的汤胤勣等才子们,都吓坏了。

    吱嘎!吱嘎!

    西华门开启。

    御辇走出西华门,养马军团团护住御辇。

    朱祁钰站在御辇上,俯视着文人:“就伱们呀?在宫外天天骂朕?”

    第一句话,就是雷霆重击!

    “陛下呀,微臣冤枉啊!”

    李玠爬出来,泪如雨下:“微臣是冤枉的呀,微臣在会馆里,就被人带到这里来了!”

    朱祁钰皱眉一看:“李玠?”

    “朕说你怎么没当值呢,原来在这里跪着呢。”

    “吹冷风的滋味如何?”

    李玠嚎啕大哭。

    就陈和一嗓子,把他也牵连进来了。

    “冤枉啊!”

    不少人高呼冤枉。

    朱祁钰这么一看,还不少熟人呢。

    比如孙原贞的儿子孙可法,年富的儿子年廉直,竟然还有毛胜的小儿子毛伟,还有杨俊。

    宗室里也有出息的人才,好几个姓朱的,荆王竟然也在里面。

    “好家伙呀!”

    朱祁钰一看吓一跳:“荆王,你也背地里骂朕?”

    荆王嚎啕大哭:“陛下呀,那个范青见着微臣,就像是见着臭蛋的苍蝇,非要盯着微臣不放!冤枉微臣啊!”

    他把自己形容成臭蛋,也是个人才。

    “微臣也是啊陛下,求陛下给微臣等做主啊!”宗室诸人嘶吼,着实冤枉。

    他们心里再恨,敢明说吗?

    李玠等人哭个没完。

    朱祁钰在人群里,又找到个好玩的:“你,别往后缩,朕看见你了,张敷华!”

    张敷华用衣服遮住脸,丢不起这个人。

    “陛下,学生冤枉啊!”

    张敷华哭得像个傻子:“微臣喝醉了,醒来就到这里了!”

    朱祁钰才不信他的鬼话。

    “还有哪个认得朕的,都爬出来,让朕见识见识!”

    朱祁钰真的开了眼了,这些货色,人前一套背后一套,绝了。

    “钱溥,你还往哪里藏啊?”

    朱祁钰隔着老远,都看见缩在人群里的钱溥了。

    “陛下!”

    钱溥真的冤枉,休沐时,穿着一身文人打扮欣赏花灯,结果就被番子给抓来了。

    “爬过来,隔着远,朕看不到你。”

    朱祁钰环顾四周:“都抬起头来,让朕看看,做都做了,还怕人看啊?”

    “都把脑袋抬起来,朕看看都有哪些栋梁之材,明面是人背地里是鬼的!”

    后面有太监传话,跪在最后面的人也能听到。

    太监们也帮着皇帝找。

    文人们都把脑袋抬起来。

    这一看,又发现熟人了。

    “陈辅,你爹陈怀知不知道你背地里骂朕啊?”

    陈辅是平乡伯陈怀的儿子。

    他哇的一声哭了:“陛下呀,微臣冤枉啊!”

    “赵英,你爹赵安在天之灵,能安息吗?”

    赵安是西北名将,在正统九年已经死了。

    朱祁钰设讲武堂,将有功之臣的儿子,征入讲武堂,希望子承父业。

    赵英被特殊招录进入的。

    “杨堣,你爹杨宁九十四岁了,尚为了大明在云南奔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