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壮哉于谦!大明边境北推万里!
第174章 壮哉于谦!大明边境北推万里! (第2/3页)
打不过,算哪门子天朝上国?
连鞑靼、瓦剌都打不过,算什么天朝上国?
国内不平,边疆不靖,还是煌煌大明吗?
“陛下,微臣以为当仿制火器,追赶佛郎机。”耿九畴高声道。
“耿卿,你想过没有,万一这火器,只是佛郎机最低劣的火器呢?”
“市舶司已经把人抓来了,东厂正在审。”
“但朕看,这伙人是私人武装。”
“你说民间那地主老财,能有军中的火器吗?”
朱祁钰问。
耿九畴倒吸口冷气。
那佛郎机军中的火器该多么先进?
“陛下,这么先进的火器,能是淘汰货?”叶盛目瞪口呆。
“朕只是猜测,但很快就会有结果。”
奉天殿内一片寂静。
这佛郎机要是来攻打大明的话,大明能挡住吗?
“陛下,必须仿制!”
王竑跪地高声道:“不止要仿制,还要超越佛郎机人。”
“微臣建议,给军器局设定标准,每个月研制出多少火器来!”
“完不成就处斩!”
这招够狠的。
但发明,有时候你让他冥思苦想一辈子他也想不出来,有时候灵机一动,就弄出来了。
朝臣上下都支持,给军器局压力。
毕竟在文人眼里,匠人根本就不是人,他们可不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如今朝堂充满紧迫感。
鞑靼兵围大宁,直逼京师,京师危如累卵。
又冒出个佛郎机假想敌。
所以朝堂反而重视起了军器局。
“再给军器局一段时间,若发展不出来更便捷、威力更大的火器,就给他们设立目标。”
朱祁钰没放权给都察院,他不想让朝臣插手。
有些事,朝堂不管,自由发展反而非常好,朝堂一管,军器局准死。
外行瞎指导内行,没个不死。
“佛郎机的战船也停靠在广东,朕也想看看,人家的战船是不是也比咱们先进?”
朱祁钰笑道:“不过,刘震海带回来一批作物。”
“这些作物,和朕梦中所见的,一般无二。”
“若培育得好,这些作物,就能让大明盘踞在漠北,甚至以后都不存在粮食问题了。”
朱祁钰又说了他的梦境。
朝臣之前只是笑笑。
但种植御米的薛希琏,却发现这株作物特别皮实,风吹雨打无所畏惧。
“船上有很多作物。”
“诸卿想培育的,就领回去一株,认真培育。”
“等这些作物普及天下,朕记你们一功!”
这些船支里,还有一种吃的食物,没人认识。
但朱祁钰看一眼便知道,这是洋葱。
原产于西亚或中亚的洋葱,被大食人带到了船上,用来补充维生素,这些佛郎机船员就吃洋葱。
洋葱培育很容易,种球种进土里,就能成活。
这东西,救了整个中亚的肠胃。
大航海必不可缺的利器。
朱祁钰已经让宫中种植。
就在宣布下朝的时候。
殿外传来报喜声:“捷报!大宁捷报!”
太监撕心裂肺的声音,让正准备散去的百官,为之一滞。
“快呈上来!”
朱祁钰快步走到殿外,冯孝小跑着接过捷报,跑上来递给皇帝。
展开一看,朱祁钰张大了嘴巴:“怎么可能?”
胡濙等急得不行,膝行过来,跪在朱祁钰腿边看捷报,看到几个字,也张大了嘴巴。
“壮哉!”
“壮哉于谦!”
朱祁钰又看一遍,然后交给冯孝:“念,让朝臣听听!都高兴高兴!”
于谦的奏捷中,简要描述了几战,然后说战功、斩获,有功劳者云云数万言。
朝臣全都张大了嘴巴。
这是真的吗?
国朝多少年没打过这等大胜仗了?
永乐朝第二次北征,从那之后,再也没有了!
距今过去四十年了!
“一战打崩了鞑靼十四万精兵,壮哉于谦!”
朱祁钰激动得难以自制,鞑靼兵围攻大宁城,如鲠在喉。
“大功!”
“泼天大功!”
“凭此功,于谦可封国公,甚至可封王!”
“哈哈哈!”
“朕真是扬眉吐气啊!”
“于谦,乃景泰朝第一功臣!”
“第一功臣,朕之大明于谦,哈哈哈!”
朱祁钰的激动到手舞足蹈,慢慢走上丹陛:“按照战功名单,全部重赏,赏赐再翻一倍,朕从内帑出珠宝,赏赐下去!”
“再给这次战殁的兵丁,多多赏赐土地!”
“只要参加过这次大战的兵丁,全部重赏!”
“于谦、胡豅、于康、顾荣、齐卓,俱是大功!”
“内阁,拟定封赏名单,从京中解送过去赏赐,统统重赏!”
朱祁钰哈哈哈大笑,一扫颓势。
大宁之危解了。
京师已经没有危险,宋杰完全可以北进,重建万全都司。
等等,鞑靼被打空了。
那么整个漠北,就是一片空地图。
“快把地图呈过来!”朱祁钰看到鞑靼粗略的地图。
鞑靼和瓦剌到底是怎么划分的,大明还真不知道。
他一指漠北土地:“这些地,朕都要了!”
“边境北移,移到和林去!”
“移到汗山去!把成吉思汗的帝陵给朕占了!”
“哈哈哈!”
朱祁钰激动。
朝臣也在激动。
四十年来,第一次大胜仗啊。
名垂青史的大胜仗。
十四万鞑靼精兵啊,于谦手上才多少人?十余万人。
以少胜多,打得漂亮!
“陛下,于太保之功,乃景泰朝第一!”胡濙沾了沾眼泪,他的儿子胡豅,在这一仗中崭露头角,他也与有荣焉。
“是,景泰朝第一!”
“他就是朕的中山王(徐达)!”
“老太傅,您亲自拟定重赏名单,一个都不要漏下,都是大明的有功之臣。”
“死去的也一定要重重恩赏。”
“是为朝堂死的,朕不能让他们寒心。”
“战殁者,允其一子荫官,从小旗开始。”
“活着的,统统升官。”
“老太傅您亲自拟定,阁部商量,然后递交到朕这里来。”
朱祁钰喜气洋洋。
奏章最后,于谦请罪,他擅自做主用缴获封赏。
“告诉于谦!”
“他出京时,朕就允他权宜之权!”
“他做的事,就是朕授权给他的,无须请罪,他也没罪!”
“那些缴获不必入官库,统统发下去,记录在案,减少解运的损耗。”
“不够的从解运中赏赐,一定不能薄待了功臣!”
“把这句话写进圣旨里,包括所有赏赐,必须写进圣旨里,让有功之臣看到,朕在中枢看着他们呢!”
“再告诉于谦,去了辽东好好打。”
“不必担心功高盖主。”
“朕准备好了王爵,在京中等他!给他庆功!”
封王!
他想让于谦变成勋臣魁首!
但是,一旦于谦封王,就不能出京征战了,他永远只能坐镇京中了。
再说了,于谦的功劳,还不够封王,追赠封王是够了的,想活着时候封王,还得再打几场这样漂亮的胜仗才行。
朱祁钰之所以这么说,是振奋人心。
他决定大力扶持军功集团,就要给人足够的甜头。
“陛下,于太保乃文臣,如何能封王?”胡濙立刻跪下。
于谦是文臣的顶梁柱。
绝不能被勋臣拉去。
皇帝的心思,他猜出几分,想用军功集团制衡文官集团,形成洪武朝的文武分治。
但陛下您就没想想,一旦封出去大批勋爵,以您的能力,能镇住这些人吗?
太祖何许人也?
手下文臣武将,都是他一手带出来的,他想杀谁便杀谁。
太宗又有多厉害?
他手下的武将,打仗水平可能都不如太宗皇帝爷儿仨。
您是以功封的,等军功集团做大,您是镇不住的。
等到时候,您还得想办法杀人。
可您杀武将,和杀文臣,可就不一样了。
最重要的是,文官不希望再出现武勋集团。
没看现在,能打仗的都是文官嘛。
胡豅、于康是要走科举的。
武勋衰落已成定局。
军功封爵的时代过去了,决不允许重现。
“哈哈哈,就算朕封他为王,他愿意吗?”
朱祁钰大笑:“朕封于谦王爵,于谦会自杀在大宁,哈哈哈!”
朝臣忍俊不禁。
奉天殿内雀跃无比。
“朕打算晋于康怀安侯,胡豅和顾荣、牛珍、塔尔古金封伯,诸卿意下如何?”朱祁钰问。
“陛下,于康虽有战功,但在战场上犯了罪,差点导致我军崩盘,老臣以为不赏不罚。”
王竑道:“胡豅怕是有科举之心,封爵并不适宜。”
“而牛珍、顾荣虽有战功,但仅凭一功便封爵,并不符合祖制。”
任谁都能看出来,皇帝迫切扶植军功集团。
“就是说,不封不赏喽?”朱祁钰眉毛拧起。
“陛下,胡豅要走科举的,封了爵位,就走不了科举了。”胡濙坚决反对给胡豅封爵。
他家是文官人家,绝不去当恶臭的勋爵。
“好,胡豅暂且不封。”
“于康虽然有过错,但于谦已经罚过了,他确实有大功。”
“先晋封怀安侯,但不赐世券。”
“塔尔、牛珍、顾荣皆封伯爵。”
“但都不赐世券。”
“世券可以再凭大功来挣。”
“塔尔古金赐名郑古塔,封乐安伯;顾荣封昌邑伯;牛珍封安丘伯。”
朱祁钰盖棺论定。
这伯爵封定了。
这一仗打得这么漂亮,怎么可能不赐下几个爵位?
千金买马骨。
论此战,灵魂是于谦,其他人只是借了于谦的光罢了,朕让他们单独领军,可都不是一军主将。
但朱祁钰硬给他们封爵,是告诉军中诸将,只要你们有战功,朕就给你们天大赏赐。
“臣等遵旨!”
胡濙叹息,皇帝太急了。
这一侯三伯,都不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
下朝后,朱祁钰精神抖擞。
他把阁部重臣留下。
“陛下,现在不是往北推疆域的时候。”耿九畴苦笑。
皇帝盯着地图看个没完,还在蹲在地图前画线。
心思昭然若揭。
“怎么讲?”朱祁钰不抬头。
“陛下,边境推这么远,粮食如何解决?”耿九畴问。
“先坚持几年,过几年御米等普及了,便不必担心粮食问题了。”朱祁钰回道。
“等那时,咱们战线往北推也不迟啊。”
朱祁钰抬起头:“鞑靼十四万精兵啊,全都崩了!”
“于谦煞费苦心,战损十余万,难道就到此结束了?”
“不行,朕不甘心!”
“朕要土地!”
“让漠北人无处放牧!”
朱祁钰愤愤不平,坐在地图上:“朕就要往北推!把鞑靼人赶去西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