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去不去看

最新网址:m.yuedsk.com
    第十三章 去不去看 (第1/3页)

    【一项技艺,只有在快绝种的时候,才会被列入非遗。】

    多么现实,又多么残酷。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作为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

    代表着我国古代木构桥梁的最高技术水平。

    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用这项技术营造的桥梁,全世界仅存在于中国闽浙两省交界大概方圆200多公里的区域。

    聂广义高考的那一年,浙江的泰顺、庆元、景宁三个县,和福建的寿宁、周宁、屏南、政和四个县共同为这项技艺申遗。

    当时一共打包了22座闽浙木拱廊桥,万安桥是其中之一。

    万安桥所在屏南县的县志上,有关于这座桥前世今生的记载。

    宋时建,垒石为墩五,构亭于上,戌子被盗焚毁,仅存一板。(1708年)

    乾隆七年重建。(1742年)

    乾隆三十三年又遭盗焚,架木代渡。(1768年)

    道光二十五年复建。(1845年)

    20世纪初又遭火烧,1932年再次重建。

    1952年西北端被大水冲毁两个拱架,1954年重修。

    对于不在这个地方生长的人来说,如果不是今天的这场大火,万安桥这个名字,根本就无从听说。

    别说其他地方的人不清楚,哪怕是闽浙两省的原住民,多半也没有听说过。

    即便听说了,附近的县市。也还有其他叫的桥梁叫这个名字。

    文物保护这四个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来都只是一个非常不接地气的概念。

    然而,对于长桥村的村民来说,万安桥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个地方的见证。

    从出生到垂暮,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

    万安桥原本就是极漂亮且兼容并蓄的一座木拱廊桥。

    桥屋38开间、用柱156根,总长度98.2米。

    这座桥采用不等跨设计。

    最长的拱跨15.2米,最短的10.6米。

    桥墩是舟形的。

    重檐桥亭、青瓦双坡顶。

    穿斗式木构梁架飞檐走梭。

    4.7米宽的桥面两侧,是一气呵成的长凳,俗称“美人靠”。

    春夏秋冬,无论哪个季节从桥上经过,都会看到很多人在桥上。

    老人在上面聊天,小孩子在上面玩耍。

    夏日的夜晚,桥上凉风习习,最是让人不忍离去。

    走上这座桥,就像走进了一段历史。

    长桥村的人到了这里,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

    宣适跟着聂广义来到长桥村,首先见到的,是很多人坐在溪边,默默流泪的场景。

    “怎么这么多人坐在这儿哭?你爷爷奶奶在村里,这么有影响力的吗?”宣适对此很是有些不解。

    因为一个老人的离去,嚎啕大哭,不见得是真的伤心,但默默流泪肯定是。

    一个人,需要德高望重到什么程度,才能让整个村的人,在他即将离去的时候,无声哭泣。

    “你想多了,他们是在哭这座桥,而不是哭我爷爷奶奶,或者别的什么人。”聂广义答疑解惑。

    “哭这座桥?”宣适更不能理解了。

    “你刚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ued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