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时代变迁,工人的喜忧牢骚

    第十三章 时代变迁,工人的喜忧牢骚 (第2/3页)

太问清原因之后先是数落儿子,然后在劝媳妇说道:‘你要相信他,他是什么样的人你还不清楚吗。他可是部队培养出来的干部,受过‘党和军队’的教育,应该不会有‘作风不正问题。’然后又对儿子说,‘你傻啊,你就不会把事情好好说清楚吗。’

    厂长道:‘我都说了一万遍了,我只是在工作上的应酬。可她偏不相信,我又有是没办法呢。’厂长老婆道:‘我都亲眼看见了,在大街上勾勾搭搭地。应酬需要搂脖子摸屁股吗?还要怎么样才算不是应酬啊。”急得他老娘直跺脚地说,你们两个都四十多岁的人了,怎么还让人不省心啊?昨晚接到你们电话我都急得一夜没睡好觉。今天我的血压都高上来了,一大早还有往你家跑,可说了半天你们怎么就不听劝呢?是不是成心想气死我啊……”

    盛阿姨在一旁搭茬道:“人家两口子的私下话,你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啊?莫非那天晚上你躲在厂长家床底下想看厂长和他老婆‘演床戏’的啊。结果床戏没看着,看了一场‘大闹天宫。”

    盛阿姨的话,引起整个车间的人哈哈大笑。

    老张喝了一口水也笑道:“你们不知道,主要是我家的老太婆和厂长的老娘是一个村的。厂长的老娘是个心里藏不住事的人,什么事都跟我老太婆说。所以我比你们要知道的详细点。”

    要说这个厂长啊,也不怪老张骂他“败家子”。现在厂里效益不太好,工人在下岗。可他到好,前一段时间刚刚把BP机换成了大哥大手机。现在又为自己配了一辆二十多万的“桑塔纳”轿车。听说,还准备拿三百多万到珠海去办一家分厂。

    再这样挖墙脚,恐怕工厂早晚要被他挖空。但是市里的领导很喜欢他,还说他是一个什么杰出企业家,有动力,能有大胆的创新思维。

    父亲现在是在“技术科”工作,早就不在车间里上班。我记得是在八十年代中后期,被调到技术科的。因为父亲是老高中生、有文化。在八十年代厂里迎进了一批先进设备,设备上的先进“仪表”在厂里没人看得懂,只有父亲和少数几个人能看懂。所以在当时的厂领导,把父亲他们几个人作为重点对象来培养,所以安排进了“技术科”。

    我听老张讲,早几年我们厂里来了第一个大学生,他叫“段明”。他一来就是技术科的副科长,因为当时是我们厂里的学历最高的技术人员。

    当时厂里迎进了一批国外先进的机器,这批机器上面的按钮、仪表、操作系统全是英文提示。像这里的工人绝大多数都是初中文化,有的甚至于连初中都达不到。所以无法操作,很困难。上面也请了相关的技术工程师来教大家,可是等这些工程师走了之后,工人们对机器上的操作还是不太熟悉。

    自从段明来了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知道工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是很难掌控“机器”,就是因为机器上全是英文提示。本来通过学习有点了解机器上的操作,可是一看机器上的英文提示结果差点把前后持续给弄反了。)

    段明把这些机器上的英文全部翻译成中文,然后做成标签贴在机器上。这样一来,工人们很快就熟悉了这些机器。段明还充分地利用这些机器上的高低性能,然后再通过他的设计,生产出来的产品比原来生产的产品还要有创新,质量还要好。

    他设计出的产品还荣获省里的“银奖”。

    厂长只是给他口头上的表扬,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奖励。去省里开会、上新闻报纸的是厂长而不是段明;段明的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地地道道农民,能够把段明培养到大学毕业已经很不容易了。

    段明的女朋友和段明是大学同学,是在城里工作,而且人家也是城里人。段明想和女朋友结婚,最难的问题就是“房子”。可是一个月才三百多元的工资,什么时候才能够到城里去买房子啊?

    段明工作的第一年储蓄,没有给自己买任何东西,而是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买了个“钻戒”。他本打算努力地工作,和不断地创新能换来“美好的前途”。可惜他的创新成果却成了别人的荣誉,而他还是一个默默无闻地副科长。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