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文化上的代沟

    第四章 文化上的代沟 (第3/3页)

灯。影剧院的对面是镇上唯一的一座高楼,它有三层高。这座楼房原来没有这么高,是后来翻建的,它就是原来镇上的《百货商店》,现在叫《百货商场》。

    商场东边是《为民饭店》,不过现在也改叫:《为民酒楼》。这个《为民酒楼》,原来只卖早点和中饭,而如今是做一日三餐。

    《为民酒楼》有很多特色小吃和菜肴。现在重新翻建和装修,楼上是雅座,楼下是大厅,大厅里包括早餐的格式点心。在这儿十里八乡无论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都上《为民酒楼》来操办。

    我也到《为民酒楼》来吃过几次饭,这里的“五香牛肉”是这儿的招牌菜。早晨这里的“五香牛肉面”可是别具一格,到了中午和晚上呢,这“五香牛肉”又是下酒的好菜。很多顾客都是冲着这个“五香牛肉”来的。

    要说起这个牛肉还有个小故事:在解放前有个外号叫“锅癞痢”的人,是他研究出这个牛肉独特配方。听老人们讲,想要吃“锅癞痢”的牛肉是要提前五天排队的。他的牛肉是供不应求,就是连县里的老爷们想吃他的牛肉也要提前预定。

    后来他死了,他把他这个牛肉配方传给了他的儿子。解放后公私合营,他的这个儿子思想要求进步。主动地把这个独特配方献给了公家。

    到了“三反”、“五反”的时候,他这个没出息的儿子也没得好,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教育了。

    原来这个《为民饭店》其实是他们家的,解放后先公私合营,然后再反客为主把他这个儿子下放到农村,然后这个饭店彻底归公。在解放前这个饭店叫什么,我就不知道了?反正打我懂事起这个饭店就叫:《为民饭店》。

    每天早晨父母给我的五毛钱,我也是经常到这儿来买早点吃。这里的早点也是花样颇多,像什么:油条、烧饼、烧卖和包子……

    《百货商场》西面是,《新华书店》。再往西是《迪斯科歌舞厅》,这个歌舞厅一到下午和晚上音乐和噪声非常响亮。这里是青年男女约会的场所。也经常是为了:“争风吃醋”“酗酒闹事”和“派出所”经常光顾的地方。

    而电影院这边呢,往东是卖冷饮和西点的店铺,这家店铺原来只是个三间门面的私人“炒货店。”

    这家店铺的老板,原来在大会堂这边,就是卖茶和炒货也没有做别的。现在也焕然一新,整个店铺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原来的木板门窗现在都没有了,全部换成了玻璃门窗。整个房子也是霓虹灯闪烁,玻璃上贴满了花花绿绿的,冷饮和各式点心的广告。一楼是卖各种冷饮和包装精美的点心,二楼是卖咖啡的雅座里面灯光柔和优雅音乐。

    影剧院往西的商店是卖家电的。再往西是“录像厅”,这家录像厅好像专门和影剧院唱对台戏抢生意地,“影剧院”还没放的电影录像厅抢先放。录像厅门窗上贴满了港台明星的画报,像什么:黄日华、翁美玲、李连杰、成龙……这些明星。

    录像厅的旁边,是个卖录音带和出租录像带的店铺。这个本来是私人房屋,仗着在黄金地段、十字路口,也开起了店。过了十字路口,再拐过两个胡同就是我的家。

    我清晰地记得以前在这条路上没有现在怎么发达。小时候母亲经常带着外婆和我去当时的《大会堂》看戏和电影。在当时这条街上似乎连路灯都没有,母亲抱着我,外婆打着手电筒。走出去老远才看见个电线杆上挂着一盏昏暗的路灯,以前走夜路一般都是靠手电筒。要么就是路边的人家窗户上射出一点昏暗地光亮。

    而现在这条路上晚上是灯火通明,因为这条路一头通省道、另一头连国道,南来北往的车辆是昼夜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