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长缨西去!

    第505章 长缨西去! (第2/3页)

    而枢密院就是用来实现文武分离的工具。

    而为了实现文武分离,被改变的并不是只有武官和禁军。

    在文官方面,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不变,但是不变的也就是仅限于此。

    曾经权柄最盛的兵部被发改部所取代,从而使得尚书省下从七部重新变成六部,御史台和大理寺却被李纯升格,成为了和三省平级的机构。

    御史台和大理寺升级之后,形成了中书掌政令,门下掌审核,御史台掌监察,大理寺掌司法,尚书掌执行的完整体系,从而将三省并立,变成了五省共存的局面。

    为了协调五省,李纯将原有的政事堂直接升级为了政务院,成为了五省的管理和统筹机构。

    相比较权力运行和监督模式的变化,更多吸引长安的勋贵、公卿、***们的却是御史台、大理寺升格来的一个影响,那就是御史台和大理寺的主管的身份也随之上升。

    御史台的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大理寺的大理寺卿、大理寺丞和三省的一二号人物,七部的一号牌面,同样成为了侍臣的标配,拥有了参加制侍会议,决定唐帝国命运的机会。

    与此相对应,政务院的成员则拥有代替皇帝李纯批阅奏章,处理政务的权力,也就是所谓的制诏权。

    而这些拥有制诏权的将成为整个大唐真正最顶端的人物,拥有大唐最高的权力的一半。

    没错,只有一半,因为他们所掌管的只有民政,而无军政,至于掌管军政的则是以郭戎为枢密使的枢密院。

    比起规模庞大,机构完毕的文管体系,从兵部转变而来的枢密院明显要寒酸太多。

    然而,寒酸却不代表枢密院的权柄要弱。

    因为枢密院掌管包括北衙四军,南衙十六卫在内的长安禁军,

    因为枢密院的成员包括了朔方、振武、天雄等八大节度使,

    因为枢密院的成员,还包括如今的执掌辽东、胶东,主持对岛国作战事宜的安东大都护,包括在未来还会涵盖安西、安南、安北、以及其他对外扩张集团的首领。

    而这些成员,在绝对数量上绝对是要超过文官集团,在实力上比起受到勋贵和豪门支持的文官,这些武将们绝对不落下风。

    这些丘八们未必会吟诗作对,但是硬碰硬的打起来,尤其是当郭戎这样一个特殊存在成为枢密院首脑可以替他们撑腰的时候,绝对可以将文官们揍得哭爹喊娘,狼奔豕突。

    唯一让文官们稍微安心的是,武官们一般在外带兵,并不会侵蚀他们的权柄。

    当然,更重要的是来自郭戎的承诺:

    「耶耶们没事不会去找你们的麻烦,但是你们如果敢少了耶耶们半分钱粮……」

    文官们虽然不愿意权力被分走一半,但是他也不是傻子,虽然八大节度

    使、四大都护都是侍臣,但是这些家伙一半都远在边州。

    适度让步并不是坏事,真把这帮丘八惹恼了,可没什么他们不过你敢的。

    在文官们的刻意努力之下,郭戎后来说了什么并没有流传出来,但是政务院掌管民政,枢密院掌管军政,政务院负责治理国家,提供钱粮,枢密院负责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习惯却真真正正的传承了下来。

    而事实上,郭戎出任枢密使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合适李纯的要求,李纯需要用郭戎那惊人的声望帮助他稳定局势,推进改革。

    ……………………

    除了出席朝会,除了虚掌枢密院,郭戎还有李纯交给的第三项任务,那就是在每年的中秋佳节,主持一次在长安城内进行的阅兵式。

    没错,需要牌面的不是只有崭新的禁军集团,还有唐帝国的真正掌控者,皇帝李纯。

    郭戎向韩愈求援查阅关于渤海国资料的行为瞒不过李纯的眼睛,当然,无论韩愈还是郭戎都没想过隐瞒。

    于是,郭戎看到的资料李纯也看到过。

    当看到渤海国那所谓的以武立国的「东海盛国」称呼的时候,被郭戎严重污染的李纯陛下嫌弃的吐槽过。

    竟然好意思说自己以武立国,竟然好意思说自己是「东海盛国」,「东海P国」还差不多。

    这种有损李纯完美形象的话自然没有被中书舍人记录下来,但是因为这件事李纯却想起了自家父皇通过阅兵提振士气,鼓舞民心的行为,然后默默的记录下来。

    论打架,一个郭戎可以轻松干掉一百个李纯,论打仗,一个郭戎可以吊打一百个李纯,但是论人心,就不一样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