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危局(大章 求订阅!)

最新网址:m.yuedsk.com
    第二百三十章 危局(大章 求订阅!) (第1/3页)

    在金陵停留数日,贾瑛带着众人一同往杭州而去,此一行,却少了一人。

    薛蝌和宝琴之父身体染恙,卧病在床已半月有余,当日为贾瑛接风之时,薛蝌匆匆露了一面, 便提前告离,只留下薛家旁支叔父辈的作陪。

    只因宝钗等人刚刚落脚,故没有详提,且那时薛添嗣还只是轻状,不想才过了几日,连茶饭都需要人伺候了。

    贾瑛闻讯后也曾陪着宝钗去看望过两次,抛开王夫人与薛姨妈的关系不说, 宝钗的父亲去世后,薛添嗣便是薛家的当家人,这个身份,足够贾瑛郑重对待了。

    再者,宝钗的父亲没得早,家中多靠他叔父照拂,感情自是深重。人是贾瑛带回金陵的,不看僧面看佛面,是以贾瑛去了两次,一次是代表贾家,一次是专程陪宝钗去的。

    据薛蝌说,早前便有半边身子麻痹之状,需要用针缓减,前一阵,金陵起了东风,薛又父外出酬宾, 醉酒夜半而归, 第二天便卧病在床,嘴歪眼斜, 口齿流涎。

    不过人倒是还能动, 薛家请了不少名家,谁曾想人是半点不见好,反而越来越严重,到现在,已经彻底瘫了,右半身完全没了知觉,说话都是嗯嗯啊啊的。

    贾瑛虽不精通医术,不过书看的多了,寻常症状也能判断一二,这种症状中风还在其次,应该是心脑血管疾病,至于具体是脑肿瘤,还是血管堵塞,亦或是脑溢血,贾瑛就不知道了。

    这类型的病症,贾瑛前世身边就有亲人得过,所以比较了解, 与薛蝌所描述的症状无出左右。

    以当下的医疗水平, 大概率人......也就那样了。

    或许, 他在山阴遇到的那位神医, 常又可来了,说不定还能添一些寿命,他的医术算是贾瑛在当世遇到过的,最顶尖一流的了。

    可惜,常家爷孙俩当初拒绝了他的邀请,依旧选择云游天下,治病救人,如今也不知道人在什么地方。

    是真高士啊。

    大概也是薛添嗣命不长寿吧。

    天道轮转,兴落有序,世间少有百千年的富贵之家,大多数福延三代,极少数能称得上百年旧家。

    像那些古老留存下来的大姓望族,能流传至今,更多的是因为一姓之承,却非一脉,多是杂糅在一块儿松散宗氏,与家族概念还是不一样的。

    薛家自前朝后期已经是金陵望族了,绵延至今,岂止百年,富贵的久了,福泽有点跟不上了。

    到了薛蟠、薛蝌这一代,人丁单薄,主弱旁盛,嫡脉的产业大多都被旁系分了出去,就连家中奴仆,也隐隐有做大之势。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连王谢之家都是如此,何况别家了。

    有此一事,不免给姑娘们的江南一行添了几分压抑的气氛,在一起相处日久,且宝钗何等会做人办事,见她当日伤心的模样,女孩儿们自然心里也不好受。

    于是贾瑛便借此机会,带着姑娘们去杭州,各有各的命数,好不容易出来一趟,不能就此被饶了兴致,今后再想有此机会,还不知道多久以后了,尤其是三春,等到嫁出去了,便是贾瑛这个做兄长的,也不好再继续带着她们游山涉水了。

    且行,且珍惜吧。

    睹物思人,黛玉受到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她本就是情重意浓的性子,见了薛家叔父的境遇,难免想到自家父亲。

    林如海的命运虽说有所改变,可先天体弱之状,后天极难改变,身子骨依旧孱弱。

    “前面就要到杭州了,妹妹很快就能见到姑老爷了。”船头上,贾瑛不知何时出现在黛玉身侧,轻声宽慰道。

    “我听宝钗姐姐提起,说浙江福建一带,今岁以来,也不大好,只是不知爹爹如何了。”黛玉眉间平生愁绪。

    宝钗大概是从薛家那边听来的,薛家在江南根深蒂固,有时候,他们所知道的事情,比贾瑛了解到的还要详细清楚。

    贾瑛也不知该如何安慰黛玉,因为他也听说了一些。

    从雨村那里是不用想听到实话了,不过他却知道,贾雨村在侵地桉了结之后,便一刻也没有在金陵多待,据说是亲自去了福建,那边又有几个村庄的百姓带头闹了起来。

    贾瑛从金陵宗族这边了解到不少消息,贾家买地,就是为了卖给官府种桑,宗族里,在福建和浙江,也新近购置了不少田产,如今已经有一部分出手了,有雨村在,自然是赚的盆满钵满。

    剩下的一部分,贾家自己种桑,让佃农产布,将来与泰西人交易,各家都能占一分利,只要足额缴纳商税就好。

    类似贾家这么做的,江南大族之中,不在少数。

    那些富商豪贾,也多是依附于这些大家族而存在的。

    福建那边之所以这么乱,是因当地望族排斥他们这些外省大姓。想想也明白,但凡朝中有点关系的,都知道借着桑改这股东风,能赚个大的,买起地来,可不就不遗余力嘛,买了自家省内的,还要盯上外省的。

    就像狼群一样,大家族之间,都有各自的地盘划分,你把手伸到了我的锅里,可不就要闹将起来嘛。

    只是金陵这边势大,福建的地方望族难以相抗,便鼓动百姓闹事,手段也不一而足,或是提高租税,或者干脆借着官府要收地的由头,夺了百姓赖以为生的根基,目的就是为了逼着那些泥腿子闹起来,等到事情闹大了,看谁能得好。

    这般操作,便是贾瑛听了,也大感长见识。

    他原以为,只是单纯的地方乡绅压迫百姓,或是有利益受损的大族在背后鼓噪,没想到这场闹剧,原来是起于地方保护主义。

    同时贾瑛也感到了后嵴背发凉,总觉的这里边儿有事。

    若非他亲自来江南一趟,便是以他两世的眼光,都有些看不明白,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些门道。

    可他看不懂,不代表这世上就没人能看得懂。

    贾瑛从不敢仗着自己两世眼界,就小觑了天下人,天分这种东西,很不讲道理的。

    有些人活了一辈子都没弄懂的事情,对于那些天之骄子来说,也就是扫一眼的时间罢了。

    怎么感觉都像是有人在挖坑,而且还是连环坑。

    静下心来想想,这一切的开端......应该就是新政了。

    因为新政,所以皇帝和傅东莱联手,除掉了第一只拦路虎,徐遮幕。

    老二的悲惨境遇,激发了老大的求生欲,所以老大便开始向皇帝靠拢。

    可想要被人当做亲信,你得有投名状吧?

    皇帝缺什么?银子。

    于是,一次贸易额高大数百万两的丝绸贸易就出来了,连带着的,还有改稻为桑的政令。

    桑改政令一下,江南地区的大家族,还有他们在背后支持的富商豪贾就坐不住了。

    再接着,就是又百姓开始闹事。

    而朝廷,对于这一切一直都是冷眼旁观的态度。

    当然,这里面要抛开嘉德的,自家的江山,他当然心疼,可是皇帝不等于朝廷。

    冷眼旁观是为了什么?

    朝中诸公当然是各怀心思。

    有的是破釜沉舟,无路可退,有的是心有余而立不足,被别人联手压制,有的......

    他们在等什么?

    有人期待桑改顺利着陆;有人期待等到南方的事情再大一些,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想压都压不住了的时候,他们就能出手整治了;还有一些人,或许是在等该跳出来的跳出来,然后......

    最后这一切还是要回到出发点的,也就是新政。

    想要推行新政,必然是要先一步清除路上的障碍的,而上面发生的一切,恐怕都是在为新政扫清障碍做准备。

    到时候,朝堂百官,地方大族豪绅,恐怕一个都逃不了,都得被清算。

    一石二鸟啊!

    这还是贾瑛堪堪能够看懂的,也许还有他直到现在都没看明白的。

    嘶!

    老奸巨猾,深沉如斯!

    贾瑛再想想那个侵地桉......真的能如他所愿那般,躲过去吗?

    “喜儿。”

    “二爷,我在呢。”

    “让船家前面靠岸,你持我的名帖火速赶回金陵,告诉族中宗老,贾家从即日起,不再参与改稻为桑一事,谁若敢乱伸手,贾代平爷孙就是前车之鉴,这些日子,你便留在金陵盯着。”

    “明白了,二爷。”

    “还有,让宗老们把我的话转达给其他三家,听不听,就在他们了。”

    喜儿应声而去。

    “出什么事情了吗?”黛玉见贾瑛突如其来的异常举动,面带担忧的问道。

    一般,三春齐思贤几人也都走了过来。

    贾瑛摇了摇头:“没什么,只是想到了一些事情,做些补救措施,你们就不要跟着操心了。”

    知道了也无益,反而徒增烦恼,不如无忧无虑。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自三国两晋时期,这片大地上的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到了五代隋唐,南北追平,再到两宋之后,南方经济就已经彻底超过北方了。

    作为江南最钟灵毓秀的苏杭之地,自然成了南方最繁荣的地方,没有之一。

    诗有云:“财赋甲南州,词华并西京。”

    到了宣隆年间,“漕吴而食”已经成了大乾的共识,前前前任户部尚书曾有言:“苏、松、常、镇、嘉、湖、杭七府,钱粮渊薮,供需甲于天下。”

    这七府,均在浙江一省。

    若说金陵是六朝烟月之地,为骚人墨客所钟情,那这苏杭之地,就是商贾的天堂。

    这一路行来,所见所闻,民无不言商,甚至贾瑛还遇到过两拨泰西人。

    大乾对于海外贸易的态度,有些暧昧,既不支持,也不完全禁止,只要走朝廷规定的市舶司,交付了足额的商税,外夷商贾是可以上岸的。

    这些商贾,都是从广州那边来的,为的是苏杭之地独有的瓷器、丝绸,还有棉布。

    有人或许会好奇,既然朝廷是在广东开放的市舶司口岸,那为何商业繁茂的不是广州,反而成了苏杭了呢?

    黄道婆纺纱机,如今在大乾已经开始渐渐普及,好些地方都用上了新式的织布机器,为何松江布能独步天下呢?而苏杭之地,作为丝绸棉布的贸易处产地,似乎看上去不可替代一般。

    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首在粮食二字。

    农耕文明,种地才是首要之务。

    而手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样离不开粮食。

    只有产出的粮食足够多,百姓没了饥饿之忧,才会利用空余的时间去从事经济生产。

    但从理论上来说,广东的水稻,是可以做到一年三熟的,而苏杭地区,也仅仅是少数地区可以做到一年两熟。

    这么一听,似乎广东更具优势。

    其实不然,农作物的生长其所需因素不止雨水和日照,还有土地的肥力,而土地的肥力是有限的,一年两季稻,不会影响来年收成,但如果要种冬季稻的话,来年的收成就会收到大幅的影响。

    这还在其次。

    事实上广东一直都是粮食的调入大省,缺粮是广东的现状。

    苏杭之地相比广东的优势就在于丘陵少,而平原多,而广东到如今还有许多土地属于荒蛮之地,密林丘陵又多,现有条件下,粮食产量自然无法与苏杭相比。

    最起码,短时间内是追不上的。

    再者就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ued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