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夷陵之战①

    第七章夷陵之战① (第2/3页)

个人能力志大才疏,若听刘晔趁机攻吴之言那有后面三国鼎立之势。

    《刘晔传引傅子》: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卻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於此。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

    曹丕不听,夷陵之战后,曹丕攻吴,刘晔又劝:“东吴得胜众志成城,南征必难成功。”曹丕不听大败而归。

    《刘晔传》:“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帝欲兴众伐之,晔以为“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帝不听。

    曹丕可谓是:其个人能力相比曹操曹睿相差甚远。用后世的话说便是:人菜瘾大,给他机会不中用啊。

    其次,曹魏至夷陵之战后到诸葛亮北伐前,军事重心放在东吴身上,蜀汉一直无暇顾及。忽视之下,诸葛亮北伐陇右居然只有一万军队。

    最后,东吴夷陵之战后占据扬州、交州、荆州大部,实力大增,承担起被曹魏重点打击的对象。

    刘禅悠悠一叹:“之后必须调整战略,内革官制,改兵役。北上陇右占据雍州凉州,成北周之势,才有希望一统天下。在此情况下,必须与历史上结果相符才行,如果第一次北伐曹魏。曹魏没有放松对蜀汉的戒备之心,北伐之势难成。因此最好就是,夷陵之战可以输,但是不能像历史上一样“仅以先帝身免作为结局””

    因此刘禅认为夷陵之战蜀汉可以输,输的必须看似惨烈,但实际损失不能伤筋动骨。

    不能像历史一样,被赶到白帝城,退至秭归重整旗鼓,待日后北伐成功之后占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