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章

    总 章 (第2/3页)

殆尽,仅有零星得脱。

    哀哉!

    千秋殿大劫后第三天,靖王心急如焚到了京师。昔日无比繁华热闹街巷,只剩下眼前的断壁残垣,灿阳城的无限繁华一夜之间化为了灰烬。

    看着眼前哀嚎的子民、身首异处的将士,靖王潸然泪下,收敛王族尸骨,救死扶伤。龙仪隆重治丧,按照尊卑之制,崇敬让之节,招魂、哭丧、整容着衣、停棺千秋殿、讣告天下。三军披丧,风光大葬人王和死去的将士,告慰幸存之人。葬炼之火三日不绝。

    历十七日,将先王龙仁及遇难王族棺飨运回祖地珞伽皇陵。龙仪收拢四散的臣民和王室,稳定人心,恢复士气。月余,高举“顺天靖难”大旗,号天下忠义之士,清缴四境作乱叛军。

    北军皆人人头系白带,以祭国难,一时人人响应,兵锋所指,锐不可当。文轩候属地在京畿外围,首当其冲。两月间,龙仪拔除了文轩候他在京师以及河间地附近的残余势力,完成了靖宁河以北至星零岭整个北川的统一。

    靖王击败文轩候、渡过靖宁河之际,烟阳王挥师进入文轩候境内,假途灭虢,趁机发动攻击,一举破城。文轩候死于烟阳王赵金之手,退出舞台。赵金接管防务,陈兵靖宁河,把守要塞,凭借鱼族优势水军和翼族精锐擎苍军,屡番对抗靖王,不分胜负,形成对峙。恰此时,高地月支勾结鬲津候,乘虚而入离怨川,荼毒鬲津流域,一时民怨沸腾,盖过了靖王的讨逆之争。

    纪灵二十一年兰秋,靖王从大局出发,搁置与烟阳王的弑兄灭族之恨,发起讨藩之战。龙仪势大,其余三强应声响应,订立盟约,联合起兵讨伐鬲津。盟军进击南川,节节取胜,然,盟军因连胜而渐骄,轻燥冒进,且军纪日渐松散,组织涣散。尾大不掉,内斗不止,加之水土不服,最终在离怨川腹地为月支熊兵所伏,大败而归。至此,各镇再无互相征讨之力,中州均势就此形成。

    北川之地,顺天靖难之时,已尽为靖王所有,虽南征失败,形势依旧。北起靖宁河,南至鬲津河之河间地,即为中川,为烟阳王、隆基候和兴王三家瓜分,势力有南进之势。鬲津候向高地割地献媚,意独占鬲津河南至汪洋的南川土地,将烟隆基兴三家挡在南川之外。几家彼此勾连冲突不断,虽常有战事,然皆无法撼动对方。

    债起

    胜而无果,败而不终,战乱以这种不得已的方式平息。这也标志着没落时代的结束,一个新全新时代的开始。

    纪灵已去,建元伊始。

    京师,灿阳城。靖王龙仪靖难后,主要力量南迁,占据了历代人王在靖宁河流域的京师灿阳城。烟阳王对此多有龃龉,虽以为龙仁复仇为名,兴兵起事,但屠戮王室,恣意杀伐,大有祸乱叛逆之嫌,不与之争。龙仪实力强劲,又为前南征盟首,虽南征败还,仍对各方跃跃欲试,隆基贪占无益,自然退避三分。既无实际多得利益,又恐长臂有失,二者只得对龙仪多方牵制,把控现有属地。

    龙仪者,纪灵王龙晟三弟,封地元苍城靠近星零岭,负责镇守大漠通往黄金平原通道凌霄峡,责任重大,权柄煊赫,非心腹不可为也。账下北川军,皆骁勇善战之士。

    王长兄龙仁,先王三十年,大漠变乱,奉旨征伐大漠朔然。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两年后,在漠北沙海,双人朔展开决战,空前激烈。虽以大人获胜、朔然臣服而终,但统帅龙仁不幸镞中面部,抢救不及,感染而死。

    龙仁宽厚仁明,深得先王宠爱,为王位不二储君。先王常对左右曰:“赑屃狴犴,负屓螭吻,唯龙仁最具我之风采。”如不出大漠的意外,龙仁将毫无争议地成为下一任人王。本为增加阅历,代父出征,结果意外横生。

    消息传回灿阳,先王震怒,朔然被极尽惩罚,分崩离析。与黄金平原交好的部分,甘愿臣服灿阳,迁至凌霄峡附近,化为南朔。另一部分与中原王朝为敌,战败后渐渐北迁,又称北然。北然虽遭大人多番打压,实力受挫,但之后数年,仍与南朔摩擦不断。龙仁随行将佐,皆被追责,时龙晟掌军务,因周济救援不利,亦遭罢免。

    先王难抑悲怆,为龙仁口含不死金丹封棺,绳断下葬,地点不为外人所知。龙仁与朔然王族所生唯一一子华诺,时年五岁,奉先王之命,大漠守孝三年。先王对龙仁之爱延及圣孙,意欲待守孝结束后,传其王位。

    然,人王年岁已高,平日操劳过度,加之丧子之痛,圣体江河日下,大病不起,两月后病重亦薨。

    先王有四子,龙仁死,龙仪在元苍,龙盟在高地,及其薨,只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