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9章 功成

    第329章 功成 (第2/3页)

原本不产粮的地区成为产粮地,甚至还可以输出到其他地区。

    而且土豆的高产还带来了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解放劳动力。

    简单算一算就可以明白,原本一个人种出的粮食只能养活一个人,现在却翻倍了,可以养活两个、三个,乃至更多人。

    由此而来的,就是农业人口需求的下降。这部分人,完全可以投身到蓬勃发展的工商业之中去。

    当然,一种新作物的推广必然是个漫长的过程,少说也是用十年这种尺度来计算的,并不能解除大周粮食缺口的燃眉之急。

    盛长桢对此也有着清晰的认识。

    除了推广土豆外,他还有另外两手准备。

    一是交趾的开发。

    交趾沃土千里,气候又十分适宜水稻的种植,只要开发得宜,就是一个全新的粮食供应地。

    如今,由于海门港的带动,还有交趾的优惠政策,大批的大周百姓已经拖家带口去到交趾开荒。

    大周子民可不像交趾人那样懒惰,勤劳能干是刻在骨子里的,在他们的精耕细作下,交趾必然会成为大周的大粮仓。

    除此之外,盛长桢还向赵宗全建议,推动了铁制农具的应用,这是见效最快的方法。

    板甲的打造,带动了大周官营造铁业的发展,但在板甲大批量的换装完成后,官营铁坊失去了需求骤减,必然会陷入衰落。

    既然如此,还不如让他们及时转向,在完成官造任务后,转为民间制造铁器,尤其是铁制的农具。

    如今的普通百姓耕地大多还在使用木制农具,比起铁制农具来,既不耐用,效果又差,一旦铁制农具普及开来,定然会立竿见影地提高大周农业的生产力。

    《控卫在此》

    当然,铁制农具昂贵,不是所有百姓都可以负担得起的,解决的方法就是由官府出面买铁农具,然后低价租赁给普通百姓。

    如果海贸发展顺利,朝廷税收必然大涨,也不差这点买农具的钱,这就相当于是工商业反哺农业,从而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

    推广土豆、开发交趾、普及铁农具,三管齐下,这就是盛长桢的应对。

    解决了开海可能影响农业的问题,剩下需要面对的,其实就是朝中官员利益的调和。

    政治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