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郑国渠之利

    第三十四章郑国渠之利 (第2/3页)

并称为魏晋八君子。

    与扬州刺史刘馥、并州刺史梁习、凉州刺史张既等人一同被陈寿评价为“精达事机,威恩兼著,故能肃齐万里。”

    “跟某详述一下贾逵之策文。”

    “贾逵以为农业为一切之根本。若农田产出不足为用,纵有金银满仓亦会民心不稳,匪寇丛生。”

    “然其并未重弹重本抑末之陈词滥调,而是强调,应当努力提升农田产出。并举例若五万人种田所产粮食能抵从前十万人,则富余的五万人可投入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以此来增加百姓财富。”

    张瑞笑着抚掌,激动的赞叹道:“此方为解决问题之能臣!绝非庸吏!”

    儒家文化的开拓进取精神的确是一大短板。几千年来一直绕着重本抑末在修修补补。

    仿佛这就是千古不变的至理。

    没错,通过大量百姓投入农业生产的确能收获更多的粮食。

    可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稍有个天灾人祸就会饿殍遍野。

    只有提高农田亩产量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根本手段。

    设想五万人所产粮食就抵曾经十万人曾经的劳碌与消耗,那此时投入六万人参与农业生产,多出的一万人所产粮食不就是社会积累的财富吗?

    “关于提高农田产出,贾逵有何提议?”

    “其主张有三,第一大力兴修水利灌溉,重新修缮郑国渠。”

    张瑞不禁莞尔一笑,这可真是对得起贾逵历史上“贾侯渠”的称号。历史上贾逵担任豫州刺史期间,兴修水利,凿通运河二百余里,便利民生,方被冠以“贾侯渠”之称。

    如今他不在豫州搞基础建设了,却跑到关中打起了郑国渠的主意。

    “他对郑国渠有何想法?”

    事关郑国渠,荀兴也得对着卷宗仔细比对,回道:“战国末年,秦国以郑国渠灌溉田亩四万顷,先秦以来一顷皆为五十亩,即郑国渠灌溉之田多达两百万亩。史书中言,此渠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意为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