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外公外婆

最新网址:m.yuedsk.com
    第十六章 外公外婆 (第1/3页)

    父母的结合,外公起了重要作用。外公文化不多,但对读书人却很尊重,父亲一贫如洗,又是被批斗身份。仅凭一个“大学生”招牌,却得到外公认可,极力促成了父母成婚。

    逃难在外,孤苦无助,不但生存,而且成家。对于当时的父亲来讲,只能说是福气。父亲曾经多次讲到外公的庇护,发自内心的感激,一直对外公外婆敬爱有加。

    外公自己没有文化,一天学也没上过,几代都是地主家雇农,在最讲阶级成份的年代,这样的出身根正苗红,革命性最彻底,最值得信任,解放不久就是党的基层干部。

    记得母亲曾经讲过,上级曾经想要他当公社书记,他说自己大字不识一筐,坚决没去。这样的身份,这样的资历,当然能给父亲提供一定的庇护,而父亲也一直在寻找这样的庇护。

    父母结婚时,外公在父亲下放的青树大队供销社当书记,印象中大概是在我五六岁时,才调到公社食堂当书记,此后在这个位置上一直干到了退休。

    外公就是在供销社当书记时,认识了父亲。唯一的大学生,长得又高高大大,刚刚被生产队接收,就轰动一时,山时里读过书的人都很少,更别说是大学生。

    一段时间,山民们都称呼父亲“大学生”,提到父亲的名字,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但一提到“大学生”,人人都认识。当时插队的女知青,不少特别愿意接近父亲,由于需要庇护,父亲最终选择与母亲在一起。

    父母和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一样,新事新办,没有宴请没有酒席,举着伟人语录就结婚了。所有家当仅有一床棉被和一箱书,都是父亲从学校带回来的,那厢书一直像宝贝一样跟随父亲。

    我高中毕业在家待业期间,钻上阁楼认真翻看过这些书,都是大学教材,有些是铅字,有些是印刻,书面整洁保存完好,里面包含父亲割舍不下的校园回忆。

    计划经济时代,商品都是凭票供应,随着我们姊妹四个出生,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指标不够用,外公一家节衣缩食,省下许多粮票、肉票、布票,全部给了父母。

    有了外公一家的极力帮助,我们姊妹四个,从来没有缺少过衣服穿,从来没有挨过饿。不像父亲那样,直到八九岁还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ued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