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聚居庵堂

最新网址:m.yuedsk.com
    第二章 聚居庵堂 (第1/3页)

    尼姑庵与越王山上的宝莲院是一系,解放前香火都很盛,远近闻名。小小的一座庵堂,拥拥挤挤,容纳下了十户人家,其中包括了四五十个小孩。

    那个特殊的年代,提倡“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鼓励多生多育,农村没有什么节育措施,因此每家都有五六个小孩,而且出生的相当密集,一般都是间隔一二岁。

    到这个特殊的年代结束,国家开始推行计划生育,造成独有的人口出生高峰,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口之多,可能再无法超越,七十年代的同龄人,到哪里都是一大堆。

    尼姑庵是一座四方开建筑,典型的明清风格,坐北朝南,正前方是主楼,后面有厢房和龛房,依地势而建,分成三级,主楼部分最低,中间龛房和大殿其次,大殿后的佛像台与两边的龛房最高。

    主楼、龛房、大殿、天井为一体,厢房相对独立。龛房的外墙加高,与主楼平齐,墙顶龙形起伏,增添厚重外观**。

    主楼后面是四方天井,天井后面是大殿,大殿两边对称排列两座龛房,一条走廊将龛房与天井隔开,向东通往侧门,隔离出前后两座龛房,向西连接西厢房前的南北向走廊。

    一座木质楼梯紧靠东面南侧龛房外墙,架在天井之上,下面连接大殿走廊,上面连着一座戏台,四根柱子树立,底下是木质楼板,四周是木质栏杆,栏杆漆成深红色。

    西厢房南面与天井平齐,南北走向的走廊连接前后院墙,各有一个小门进出,形成封闭式庭院。走廊前有一条排水沟,连着天井,分开了厢房与龛房。

    最后面的佛像台,后来用黄夯筑隔离,当作了大家的厨房,两边的龛房前各有一条闭合通道,因为地势渐高,大殿左右的龛房,门前都有数级台阶。

    长条的麻石,一块块铺就走廊和大殿地面,平整而又坚实,天井和水沟也是用麻石砌成,一个长年行走,一个长年雨水浸润,分成两种不同颜色,走廊和地面银白发亮,水沟内敛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最新网址:m.yued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