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草场

    第九章 草场 (第2/3页)

候很少见到用围栏围起来的草场,不像现在,几乎每家的草场都会用简单的围栏围起来,形成围栏草场。

    据二大爷讲,那时候他两口子一共养了四十六头牦牛和五十多只绵羊,还养了六匹马。

    这个数量算是中规中矩。

    放牧的都知道一个词,叫做“草场载畜量”。

    草场载畜量是衡量草场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是指放牧期内单位面积草场所能放牧牲畜的头数。

    这个指标通常是每公顷草场上平均放牧牲畜的头数来表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用牛来做单位,但在南太平洋的新西兰还有我国,都是用羊来做单位。

    在藏北牧区,一头绵羊或者一头山羊都等于一绵羊单位,一头牦牛则等于五个绵羊单位,一匹马等于六个绵羊单位。

    藏北牧区属于高寒草场,自然条件很恶劣,所以载畜量自然无法和蒙古大草原相比。

    别的地方老刘不知道,但他二大爷当初说这边的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当曲卡县,养活一头牦牛需要大约一百三十亩的天然草场,养活一头羊则需要大约二十六亩的天然草场。

    当时二大爷家养的牦牛和羊,再加上马的数量,合起来相当于三百一十六个绵羊单位,他家的这八千多亩草场倒是可以养活的了。

    本来两口子还想象着以后多生两个孩子,然后等孩子大了之后多养一些牛羊呢,结果没想到二大娘难产大出血去世了。

    二大娘的去世对二大爷的打击那是相当相当的大,以至于二大爷对于养牛养羊都没什么兴趣了,只能通过一年之中有半年的时间不断地流浪来缓解心中的痛。

    不过二大爷虽然不愿意养牛养羊了,但二大娘还有一些亲戚在。比如说二大爷的岳父岳母还有大舅哥等人。二大爷的这些亲戚就在二大爷外出的时候,帮助二大爷养活这些牲畜。

    只是每家都养着数量不少的牲畜,再加上在这里放牧每年最起码要进行两次转场,时间短还好说,可时间一长,亲戚那边也没有多少精力再帮助二大爷照顾那些牲畜了,于是二大爷的牲畜数量少了很多。

    三四年前二大爷在外面流浪累了,就回到了俄八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