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猪

    第六章 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猪 (第2/3页)

为祖师,实在是方仲永万万没想到的了。

    后世的人会嫌弃阉割过的猪活动太少,肉没有嚼劲。除了少数人,大多数人对于肥肉是很惧怕的——不论是猪身上的,还是自己身上的。但在缺乏油脂的古代(包括近现代中国),大就是好,肥就是美。要不然,怎么会有“肥美”一词呢?

    当方仲永的十只小猪过上吃饱了睡,睡醒了吃的幸福生活之后,它们的身子也就像气球一样逐渐地鼓了起来。每天增加体重一斤多,简直是肉眼可见的速度。方父眼见儿子又一次证明了神童的神,就替儿子干起了饲弄小猪的活计。每天喂猪,打扫猪圈,把猪粪倒进积肥的大坑,倒也很是充实。起码没有时间抱怨方仲永的败家了。

    等到小猪长到百十斤的时候,方仲永就迫不及待地请五哥出马宰了一头,弄了一大块五花肉准备做苏东坡的“回赠肉”(东坡肉的原始称谓)。

    据《徐州古今名馔》记载,苏轼任徐州知州时,黄河决口,苏轼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筑堤保城。徐州人民杀猪宰羊,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便指点家人烧成红烧肉回赠给老百姓。苏轼贬谪黄州时,作有煮肉歌: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人们觉得味美,加上名人效应,开始竞相仿制,并戏称为东坡肉。几乎几乎可以认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广告软文了。

    东坡肉还有一个妇孺皆知的名字——红烧肉,全国各地的做法大同小异。苏东坡在《炖肉歌》中说得很清楚:慢着火、少着水,柴火罨焰烟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别看说的简单,但想要做出味道极好的东坡肉还是要费一番功夫的。据后世菜谱,我们可以推测东坡肉的原材料有:肥瘦适宜的五花肉若干,香料适当(葱、姜、桂皮、大料等),糖适量,酱油少许。在这个白水煮肉加盐即成美味的时代,东坡肉实在不能说是平民菜。

    方仲永深切怀疑东坡肉是否真如广告词里所说的那样美味,毕竟当时的猪都是没有经过阉割的,肉味腥膻。恐怕还是原材料的因素居多。肉且不说,香料就很难寻得,糖更是高端奢侈品,几乎相当于后世驴牌包包中的手工定制全球限量版的。宋朝的人吃的恐怕不是肉,而是钱和地位吧!更别说,东坡肉还要经过一个小时的精心烹制了。

    前世时,每到放假回家,奶奶总会给他做一锅红烧肉。每次,奶奶都会带着宠溺的目光,看着他把二斤红烧肉一口不剩地吃完。每到那时,就是他最幸福的时候。

    不多想了,做菜!把一皮两瘦两肥(这才算标准的五花肉)的猪肉切成寸许的方块,焯水,清锅放油翻炒,放入香料(桂皮、大料药店有售),加甘蔗汁代替糖,加水小火收汁。半个时辰后,在牧童兼伙夫妞妞的帮助下,简易平民版东坡肉就出锅了。

    饭桌上,方父方母和妞妞及闻到香味而来“有事与二弟商量的”大伯团团而坐。当尊敬长辈,方仲永请大伯先尝。大伯早已迫不及待,忙夹起一块最大最肥的放入口中。只见大伯怒目圆睁,凝气屏神,再一仰脖子,一大块红烧肉竟然就此咽了下去。良久,大伯回过气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