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第2/3页)

的身边。

    大明万历一朝虽然社会政治局势相对不像后来几朝那麽乱得不可收拾。但是一个由宫廷权力斗争引发并且延续数十年直接导致了大明朝最终垮台的现象就是由此而生,那就是党争。先前的嘉靖朝虽然嘉靖皇帝后来也是经常的躲在后宫练丹不临朝,但是他其实还在暗中操纵着一切。万历朝的党争却是因为皇帝真正的大撒把而一直处在失控的轨道上。

    而党争的起源来自于万历皇帝的两个儿子,朱常洛和朱常洵,甚至后来的三大案都是围绕着这两人展开的。

    万历十年,万历皇帝的一次临时起意造就了自己的第一个儿子朱常洛。但是女方却是太后宫中的一个普通王姓宫女,万历皇帝临时拿她发泄了自己的**。但是等爽的够了才想起来事情的严重性。

    按照宫中规矩,皇帝临幸宫女,应该赐一物件给对方,作为临幸的凭证。但万历从小被他母亲和张居正老头管教的太过严厉,而那时张居正刚死不久,余威尚在。而他母亲李太则是一向对他十分严格。万历等火退了之后认为王氏是母亲宫中的宫女,私下临幸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没准又要给老娘惩罚训斥,所以没有给王氏任何信物,自顾自地溜之乎也。

    谁知道这片刻风流后,宫女王氏竟然怀上了龙种。但出人意料的是,万历竟然矢口否认曾经私幸过王氏。只是这否认没有什么效果,皇帝的日常起居包括性生活都有专人记录,万历临幸王氏的事早就被记录在《内起居注》中。实在无可抵赖了,明神宗才红着脸默认了。

    万历对王宫女的临幸只是一时兴起,并不当真,新鲜劲儿一过,便不想负责任,因此他对王氏都没有什么感情。李太后却站在自己的宫女一边,于是十月怀胎后,王氏生下了万历的第一个儿子朱常洛。

    但是事后王宫人虽然被立为恭妃,皇长子朱常洛却一直没有被立为太子。

    万历十四年正月,宠冠后宫的郑妃生下一子,取名朱常洵。郑妃聪明机灵,万历与她情深意笃,一直保持终生。生下朱常洵之后立刻加封郑氏为贵妃。消息传出,如同捅了马蜂窝,立刻引发了士大夫们的汹汹议论,认为皇长子已经五岁,生母未得加封,此时封郑妃是废长立幼的先兆。

    按传统,皇位继承遵守“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正室没有生育,只能由长子继位,不论其母亲地位贵贱。明代士大夫最重礼法,大臣们都已将朱常洛当成太子,现在得知皇帝有意更立太子,登时哗然,群情激昂。

    他们认为,确保皇长子继承大位,是维护祖宗法度,捍卫朝廷立国之本,决不能让步,不安分的分子们开始纷纷上疏。尤其是后来的东林人士,秉持正统,引经据典,义正词严,甚至骂人不带脏字的直斥皇帝私心过重。

    万历恼羞成怒,但也觉得自己于理有亏,就采取拖延的办法,既不说立也不说不立。廷臣见此并不罢休,时刻紧盯皇宫,捕风捉影,宫内稍有风吹草动,即刻上疏论争,就此引出了长达数十年的国本之争。

    刚开始时,万历以皇长子年纪尚幼,等几年后如果皇后确实无出,再行册立。大臣则提出本朝英宗刚四个月大就被册封太子予以反驳。万历不予理睬,后被聒噪烦了,就采取贬调、罚俸甚至廷杖的办法对付廷臣。这却使后来的东林人士的形象大为提高,得到人们的尊重。

    而宣党领袖首辅申时行、王家屏则因态度不够坚决,遭到朝野(主要是东林党)铺天盖地的弹劾臭骂,最终灰溜溜的下台,荣幸的成为由争国本所引发的党争中第一批翻船的人。

    万历二十一年,浙党上台坐庄,王锡爵继任首辅。他吸取前任宣党的教训,顶住压力和皇帝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万历迫于廷臣压力,玩了招避实就虚曲线救国,封常洛为王以示恩宠,但是同时也封皇三子常洵和另一个皇子常浩一并为王,这就是有名的三王并封。

    此事表面上看不分高下,无有偏颇,而其真实意图却昭然若揭,是想将立储事再度搁置,以拖促变。当时皇后无子,万历打的主意是持久战,把皇后拖死,然后扶正郑妃。这样常洵将成为皇嫡子,立为太子将不在有任何障碍。

    王锡爵没能领会其中玄机,又觉得皇帝做出让步已经不易,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