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他山之石
20.他山之石 (第3/3页)
来拨付,等朝廷岁入多了再让杨爱卿给你想办法。至于人力,目前可以组织流民,以后朝廷会增加这方面的徭役。”
众人见小皇帝如此重视农业和水利,暗中佩服他的眼光和决心。只是左战并不在意这些,他见众人低头做深思状,继续说道:
“朕看过子先翻译的《几何原本》和《测量法义》,这两本书对朕很有启发。听说你的西洋朋友不少,可有不同的意见?”
徐光启,字子先,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在数学、天文、历法、水利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尤其通晓农业知识,堪称当代袁隆平。
听皇帝竟然读过自己的几本得意之作,一时自信心膨胀,站起身来说道:
“微臣愚作,不敢侮了圣上的耳目。臣在通州督练新军时,曾与蓟辽总督孙承宗大人秉烛夜谈关外军屯的问题,受益匪浅。微臣以为圣上制定的以辽人守辽土的战略是英明的,但若想用辽土养辽人却需要耗费大量的财物。如今朝廷财政拮据,微臣斗胆进谏引入外夷的农作物来增加土地的产出,另外还可以雇佣外夷的教官训练新军神机。”
有明一代是骄傲的,因为在二百七十六年间,他们不曾向任何外族屈服过,不曾签订一个不平等条约,不曾和亲纳贡。曾经的海上霸主荷兰、西班牙、葡萄牙都败在他们的手下,就连英国的伊丽莎白一世写给神宗皇帝的信中也是言辞恭敬,国威之强盛,民族之骄傲,可见一斑。
在这种背景下,西洋的传教士在明朝地位悲惨,道理很简单:我比你强,信你个鬼!这些传教士只能拿出真才实学来吸引明朝的开放之士,徐光启便是他们积极依附的其中之一。可是要引进外夷的科学、知识来中兴明朝,别说老百姓不屑一顾,就连内阁的精英也需要慎重的斟酌。
好在左战知道“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道理,科技和知识是没有国界的,谁掌握了谁就是强者。他见徐光启提出引入外来物种和聘用外夷教官,平和的劝说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外夷番邦也有可取之处,我们要摆正心态,放下宗主国的架子,主动吸收他们的精华而去其糟粕。子先的这两项提案朕都准了,朕还要再给你追加两条:
一是要因地制宜的推广外来物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些庄稼需要的土壤、水分、温度、光照等各不相同,一定要先试点再推广,否则劳民伤财,贻误时机。
二是研制轻便实用的生产工具和汲水设备,节省人力,提高农耕的效率。”
史书记载明朝时期,玉米、土豆、地瓜、花生、西红柿、豆角等农作物已经引入,但是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所以种植面积不大,产量也有限。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任何朝代对于引入新物种都是谨慎的,二是统治者都不太想让老百姓吃的太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