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报社“据点”聚餐

    第21章 报社“据点”聚餐 (第2/3页)

    烧烤一般都在夏季,不然这家店既然名为“四季”,自然时下也会开门纳客。

    因为是冬季,自然不能在室外聚餐。曲长国提前订了包间,能够容纳十来人。包括向北、罗方伊、曲长国在内,前来聚餐的人刚好十二个人。

    这些人大致是这几类情况:爱热闹、没孩子、入社晚、单身狗。可能只有这几类人才会对聚餐吃饭(其实是拼酒到半夜十一二点)一直充满旺盛的精力和激情。

    而一旦有了孩子,一旦进入油腻中年,聚餐就会是另一种画风:有孩子的早早散场,油腻的男人则围坐一起,一杯啤酒下肚,开始畅谈人生,如果有异性作陪,她不需要花枝招展,也不需要说什么,只要带着崇拜的目光去看去听,这帮老爷们就能一直谈到下半夜。然后大家去KTV点歌,点的全是“朋友别哭”“无言的结局”这样大彻大悟的歌曲。

    虽然曲长国说这是兄弟之间的聚餐,座位不分主次,但是天天在各类场合浸染的记者们自然明白规矩的重要性,大家一致认为,曲长国应该坐在主宾位置,向北坐副主宾。

    不过,曲长国认为自己是主不是客,执意坐在主陪的位置,主宾就顺延给了向北。

    菜单呈上,大家将筋头巴脑之类的东西都点了个遍,又上了几道凉菜,压轴酒则是曲长国自带的一箱白酒。

    这次来了12人,其中男生8个。

    “服务员,整八串大腰子,给弟兄们补一补。”曲长国开玩笑道,还刻意将大腰子读成了大腰zhi。

    “曲总,您没把自己算进去啊。”一名男记者也跟着开起玩笑。

    “我就算了,我这个年纪,已经基本告别大腰子了,你们年轻,好好补补,家庭事业两不误。”

    聚餐开始,曲长国首先对骆河村的这次报道点评一番,夸赞向北不负众望,表扬罗方伊后生可畏。紧接着提了三杯酒。

    第一杯,欢迎;欢迎向北和罗方伊凯旋。第二杯,祝贺;祝贺两人的报道产生重大影响。第三杯,情谊;在座的兄弟都是他曲长国的兄弟,以后大家齐心协力,再创佳绩。

    全体举杯很官方。这是北江省的传统。

    三杯白酒下肚,酒精通过血液循环从胃进入大脑,大家很快有了状态,你一言我一语,各自聊了起来。

    “向北,这顿饭别人来不来无所谓,我必须要来!你和罗方伊有功劳,也有苦劳,我必须要慰劳慰劳你们!”曲长国与向北座位紧挨着,两人低头私语起来。

    向北感觉曲长国有了点醉意,说话也随心所欲。不过,他向北不能无所顾忌,不管喝多少,必须紧绷神经:“谢谢领导,嘿嘿,要说苦劳,在前方确实不少折腾。但是要说功劳,总编室肯定是第一位的。”

    “哎……咱们今天不谈工作,不谈工作!”曲长国摇着手说。

    “好!不谈工作……”

    曲长国接着说:“对了,你不在这几天,记者里面人员也有变动……”

    “什么变动?”向北问道。

    “老陈辞职了……”

    “老陈?他可是老记者了,入社得有十多年了吧,比你还要早,这怎么走了呢?!”向北很吃惊。

    “老记者?向北,可能我们现在位置不同,对‘老’字的感受不同。在我看来,这个‘老’字,看上去是一种尊称,其实是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曲长国有感而发。

    “哦?”向北疑惑,尴尬?自己没记错的话,这两年曲长国经常称呼自己为“老记者”“老同志”,原来这是一个贬义词?

    不过,他也很清楚,人到四十是个坎,不仅到了油腻的风险期,职业危机感也油然而生。对于记者而言,这个年纪不上不下、十分尴尬。

    通常来说,一个新人,二十多岁入职,入职三年后进入事业黄金期,这个时候的干劲和灵感最有状态。甚至在每年的考核排名中,排在前列的永远是那些年轻人。

    两性关系,新人总比旧人好,职场也是如此。这似乎是动物界的普遍规律。在记者界,四十岁算是进入了老年期:领导不待见,自己也不愿干。如果连升职这条道都堵上了,无异于提前退休。

    “你也知道老陈的性格,干活是一把好手,这没得说,几乎每年的新闻作品都能在集团或者省里获奖。但就是在这人际关系上一直处理不好,跟大家走动少。你说你跟同事之间走动少也就罢了,你跟领导也不怎么走动。你说,这怎么能行?!而且……他还有文人那点臭脾气,恃才傲物!这些年……领导一直不待见他,但又觉得他是个人才,所以就一直坚持一个原则:用你但不提拔你!这老陈年纪也大了,今年四十多岁,无奈之下辞了职,去一家小公司做部门主管。”

    “哎……太可惜了。”向北心中不由一颤。

    在记者当中,老陈是出了名的“老黄牛”,工作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四十多岁了还是单身,把热情都投入到了工作当中。但他也有致命的缺点:不善表达和交际,同事跟他开玩笑,他常常是嘿嘿一笑。

    说来也怪,这样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时不时会有一些“惊人”之作,还多次荣获全国和北江省的新闻大奖。向北刚工作时,曾经得到老陈的点拨和照顾,深深被他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所折服。

    “所以说,这真是应了那句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你看看那些小孩子,哭哭闹闹,家长才会管,才会给零食吃,给奶喝。反观那些老实巴交的孩子,家长倒是觉得省心,他自己却常常得不到什么实惠。”

    “是啊,吃亏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