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场 伊阙之战

    第四场 伊阙之战 (第3/3页)

后方的魏军则懈怠起来,认为前面有韩军顶着呢,自己先打个盹儿吧。就在此时,近10万秦军主力,一律轻装简从,于伊川境内翻山越岭,趁联军注意力都在前面阵地上,悄悄绕到今伊川白元(因白起屯兵而得名),山呼海啸般直扑魏军而来。那些秦兵凶如虎狼,本来身上就没有重甲拖累,这时杀得兴起,索性脱掉衣服,赤膊上阵,斩掉一个头颅,就用绳子捆在腰间,相互炫耀激励,疾速杀向魏军。而韩军主力,此前都埋伏在伊阙狭长的河谷内,被西线秦军堵住阙口后,出也出不来,打也没法打,短兵相接后,强弩和弓箭又不能发挥作用,急得嗷嗷直叫。而魏军此时已被击溃,主帅当阵被俘。已杀入魏军阵内的秦军,从周边涌过来,配合外围的秦军打击韩军,韩军受到两面夹击。仅仅几个小时,七八万魏军的脑袋,就挂在了秦军士兵的裤腰带上。战场上,秦军绝对不留活口,原因很简单:人头是秦军士兵晋爵的砝码,是秦国行之有效的战绩激励措施,士兵每斩敌人一个首级,就会获得一些耕地,杀人越多,得地越多;同时每杀一敌,获晋一级爵位,杀人越多,爵位越高,爵位达到四级后,就可以当官,不必再服徭役。可以想象,在秦军将士的眼中,敌人的头颅就是财富和地位。战斗还没有打响,秦军看见敌人的头颅,就像看见珍宝一样,心里直发痒,急着要割下来,去兑换耕地和爵位。

    而此时,韩军刚刚缓过神来,就受到了两面夹击,秦军再次集中力量,直接打掉了韩军的指挥系统,剩下的韩军皆陷入恐慌,于溃败之中被杀无数,原本清澈的伊河水,已被韩军的鲜血染红了。白起攻下伊阙,马不停蹄,立刻率军追击向东溃败的韩军,秦军见人就杀,见头就砍,不要俘虏,只留首级。他们手里握着兵器,腰间挂着人头,近乎疯狂地追杀,向东占领了韩国5座城池。

    伊阙之战,联军的24万人除战死外全部成为阶下囚,白起毫不手软,在伊阙山下将俘虏全部斩首,死尸遍野,流血漂橹,全天下都为之震惊。韩魏两国的精锐部队在此战当中尽皆覆灭,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了。此战胜利,使秦国向东入侵中原成了一股不可抵挡的势头。白起因功被晋升为国尉,同时,他还因这次辉煌的胜利和残忍杀害24万人而闻名天下。

    ▲ 2000多年前的秦国士兵复原图

    战争影响

    伊阙之战以后,白起乘胜追击,攻打韩、魏两国,一路势如破竹,大肆吞并两国国土。公元前293年,白起乘胜追击,不等献城的使者交涉,攻取魏城61座。公元前292年,攻下了魏国的垣。公元前291年攻占了韩国的宛。公元前290年,迫使韩国割让武遂200里地,魏国割让河东400里地。公元前289年再率大军攻魏,又连下蒲阪等61城。经过一系列的打击,韩、魏两国已经不堪一击,对秦国构不成任何威胁了。这些胜利不仅大大刺激了秦国的野心,也使秦国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尤其是占领了产铁和冶铁的中心——宛,增强了秦国的兵器制造工业,为秦最后统一天下打下了物质基础。

    策略分析

    伊阙之战,白起抓住联军自保实力,互相推诿,不肯先战这一战机,共歼灭韩、魏联军24万,攻占伊阙等5城,开创了先秦战史中一次较大规模且是以少胜多的歼灭战。白起作战指导特点有三个:一是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灭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而且善于野战进攻,战必求歼。二是为达歼灭战目的,强调追击战,对敌人穷追猛打,直至消灭敌人。三是重视野战筑垒工事,先诱敌军脱离设垒阵地,再在预期歼敌地区筑垒阻敌,并防其突围。这种以筑垒工事作为进攻辅助手段的作战指导思想是非常适宜的。

    ☆☆ 战争小档案 ☆☆

    战役名称:伊阙之战

    发生时间:公元前239年

    交战双方:秦国  VS  魏国、韩国联军

    交战地点:伊阙(今河南洛阳市龙门)

    实力对比:秦军10万  VS  24万联军

    战争结果:全歼魏韩联军24万

    战争性质:进攻战

    智慧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