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重活零二 第四十六章 这点小事,又有何妨?

    第一卷,重活零二 第四十六章 这点小事,又有何妨? (第2/3页)

,你就应该知道。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本人的经历其实与简的经历非常相似。同样是家境贫困,同样是家庭教师,同时是爱上了一个已婚男人。正因为夏洛蒂本人饱受这样的疾苦,才写出这样充满在你眼中特别矛盾的作品出来。因为当时候的社会环境本就是如此,夏洛蒂渴望与男性进行一个平等交流,因此前半段简才充满女性的不屈坚韧。可到了后半段,简富裕起来后,才真正承认那时的自己,与罗切斯特有平等交流的资格。这才是真实客观地反映当时候妇女的矛盾的社会现象,如果按照你所述的即便是不富裕,也能与男性进行平等交流的话,这才是脱离现实的一个理想而已。虽然看上去很有文学价值,但其实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一种自我满足的臆想罢了。”

    林明在大学读编导的时候,因为老师的任务,写一篇简爱的读后感,不仅看完了全书,还翻阅了大量资料,所以对于简爱的创作背景和故事,其实了如指掌。

    他喝了一口咖啡,笑着道:“因此在我看来,你所述的虎头蛇尾,恰恰是夏洛蒂的高明之处。因为在结局的圆满,才是夏洛蒂真正的理想主义。当时候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这样的完美结局,可夏洛蒂偏偏写出来,不就是在告诉人们。人在经历过痛苦与绝望之后,燃起的希望才让你有动力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而不是像现在很多岛国作家那样,满篇都是悲观主义,说什么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之类的话。因为这个结局代表了一种希望,一种对光明向往之情。”

    “可是既然是燃起的希望,那为何不用双手创造财富,而是接受莫名其妙的遗产之后,才有那种追求属于自己幸福的权力。难道在此之前,她没有在抗争命运,没有在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吗?这与文章前半部矛盾也太大了一点。”

    徐子涵摇摇头,不想认同。他与林明的争议就是在于简在后半段的性格变化,与前半段变得太大。在他看来,就应该让简一直处于命运中抗争下去,而且结局凄惨一点,来进行更深的文学创作,那样文章才会得到升华。

    当然,这种观点在后世也有很多人认同。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大作家辛克莱·刘易斯就认为:“《简爱》的结尾过于圆满了,甚至脱离了那个时代女性不具备地位的社会特点,它是败笔。”

    但依旧有更多的人认为这是点睛之作,因为前半段的坚强不屈,在饱受困苦折磨之后,发生性格上的变化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毕竟在那个时代,简做的事情已经算是非常出格了。如果仍然像前半段如此剧烈不甘于命运的安排,那对于简的下场来说,显然是逃不出一个凄凉悲苦的结局。这样的文学意义虽然巨大,但会让更多的女性读者变得悲观,因为即便抗争命运也得不到一个好的结果。那为什么还要抗争呢?所以正因为如此,一个圆满的结局,才象征了希望。

    林明刚才其实已经告诉过徐子涵,这样的结局安排,其实是一种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