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番外,雨后小故事~~

    最后的番外,雨后小故事~~ (第2/3页)

在心中呐喊。

    “尊敬的各位朋友,很高兴今天和大家聚在一起,来讨论这个沙龙。那,今天我想说的就是,书面用语和口语的区别……”

    “这个啊,那个,嗯,大家写作啊,都是用书面用语的。这个书面用语是很有好处的,因为它能够规范我们的写作,使我们的作品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位作家一开口就是浓重的河南腔,偏还用着口语给大家讲着书面用语的好处。不过我倒是认同他说的书面用语的好处。好处就是,口语良好,书面用语优秀,顺带画波浪批注用词准确新颖。

    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依稀还记得。有一次写作文,那时候还是诸如记一件乐于助人的好事或者我对爸爸妈妈的爱或者老师您辛苦了等等记叙文。

    我有一篇作文正好写到我和妈妈回家路上被雨淋。我一开始是这样写的:“我和妈妈被浇成了水牛犊子……”

    结果老师给了我一个良好,在底下改道:“淋成了落汤鸡。”

    第二天我改成了:“我和妈妈被淋成了落汤鸡。’”

    这一回老师果然给了我一个优秀,还特意在“落汤鸡”三个字下面批注“用词准确,新颖。”

    也不知她是在夸我写得好还是在夸她自己改得好。

    所以说,书面用语是很有用的。虽然我没搞明白为什么鸡要比牛更书面。不过据我猜测,可能是因为鸡更崇高吧,牛毕竟只是奴隶,鸡才真正服务了大众。

    老作家操着浓重的口音又开始讲起了他所擅长的乡土文学。他说,土地是我们中国人的根,没有土地中国人就无法生存。

    他接着说,所以我们要搞好乡土文学,要更努力更认真地创作真正属于咱老百姓的文学作品,要用更优秀的作品去鼓舞广大农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

    最后,老作家用一句鲁迅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结束了他生动无聊的演讲。场下自然掌声雷动,即便有几个睡着的被掌声惊醒,后知后觉。

    老作家挥着手,面带微笑,走了下来,坐在主座。

    如果我没有上过学,没有老师对我的谆谆教诲,那么可能当第一个人讲完的时候,我已经破口大骂并转身离场了。但是理智却告诉我,我需要听下去。

    就在理智支持下,我看到第二老资格的作家又拿着厚厚的手写稿子走上了台。

    对此,我不禁感叹这些人的毫无新意。自我上小学开始,历经初中高中大学以及步入社会后的各种正式场合,上台讲话的都是这么个顺序。头衔越大,似乎说的就越是真理,讲话的顺序也就越是靠前。但其实越是真理的东西,就越不是能在稿子上念出来的东西。

    况且稿子上的话也不一定是准的。

    我高三的时候,那年气候挺反常,三月中旬了东北依然零下四五度,凛冽的春风吹过来就好像大号的剪刀,咔嚓咔嚓剪的人没了脾气。但我们学校的大校长依然在一次全校早会上,穿着厚厚的棉服,手被冻得通红,对着稿子念道:“在这和煦的春风里,让我们迎接崭新的一切……”

    这个“一切”,基本上离不开“崇德尚礼,博学大气”八个字——只因这是我们学校的校训。当然,也离不开“做……的一中人”此等万年不古的固定句式。

    我在一中呆了三年,呆得我忘记了如何作文,忘记了什么叫爱情,忘记了人性,却唯独记得以后要做……的一中人。我曾暗暗发誓,当我以后发达的时候,一定要将一中这所学校买下来,改成敬老院,收留诸如马主任牛主任一类无家可归的孤寡老人。

    后来我果然没发达,他们果然还是那么肮脏龌龊。

    二-2

    马主任是个很牛的人,我相信没有一个人会比他的经历更加丰富多彩。

    马主任原来是一中食堂颠大勺的,经过二十年的辛苦经营,终于成功地熬出了头。

    这说来很巧合。

    有一次,省教育局来人视察一中。那个时候一中的校长很没有功绩,没有功绩的近义词就是没眼力见。其他几个市的学校可都是好吃好喝好玩的供着的,到了这里校长却只安排这帮教育局旅行团的人在食堂吃饭。

    领头的当时就不乐意了,他将脸一拉,指着一中食堂门口那个“食堂”牌匾,说:“我说张校长,你们这食堂的牌子可不怎么样啊。”

    校长愣了,问怎么回事。

    领头的说:“你看,这牌子多脏多破啊,哪里是给学生们吃饭的地方。我觉得你应该换一个牌子,也别写食堂了,这不老师什么的都在这吃嘛,直接写饭店得了。”

    校长恐怕没听明白这话里的话,也不知是真的榆木脑袋还是真的不想升官。他连连称是,却一点请客的意思都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